
文章图片
图3/5
【侏罗纪“蝙蝠侠”:这只恐龙飞上蓝天,靠的不是羽毛】长臂混元龙化石(左)及线描图(右) , 右图中棕色区域为羽毛 , 深灰色区域为膜质翅 , 蓝色区域为可能的胃容物 , se为棒状长骨(图片来源:Wang ,M 。,O’Connor ,J.K 。,Xu ,X 。et al 。,2015)
随着长臂混元龙的发现 , 擅攀鸟龙类在恐龙家谱上的位置也越来越清晰 。 “这具长臂混元龙的骨骼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 , 前肢、后肢都保存了下来 , 所以我们就对这些和鸟类关系比较近的副鸟类恐龙进行了一个系统发育分析 。 ”王敏说 。 起初 , 由于擅攀鸟龙类具有明显利于飞行的特征 , 部分学者怀疑它们可能是鸟类的直接祖先 , 或者和鸟类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 。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 , 擅攀鸟龙类更像是恐龙在飞天过程中“走岔了”的一支 。
“如果从一个大的时间框架来看 , 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伴随着飞行能力的演化:整个演化的主线 , 都是前肢加长、尾椎骨缩短成尾综骨、身体重心前移——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飞行 。 ”王敏指出 , 对于擅攀鸟龙类来说 , 也展现出了类似的趋势——它们的前肢特别地长:“在和鸟类关系相近的这些恐龙中 , 它们的前肢几乎都是最长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 是一种适应飞行的需要 。 ”

文章图片
图4/5
然而擅攀鸟龙类与鸟类的身体结构有着关键的区别 。 虽然前肢都有伸长的趋势 , 但擅攀鸟龙类通过肱骨、尺挠骨和指骨来伸长前肢 , 对应的是我们的手臂和手指;而与鸟类亲缘关系更近的类群 , 前肢的伸长源自掌骨的加长 , 因为它们的“手掌”需要附着大量飞羽 。 擅攀鸟龙类的“膜质翅膀和短掌骨”和鸟类的“羽毛翅膀和长掌骨” , 体现出了明显不同的飞行模式和演化路径 。
遗憾的是 , 这支“特立独行”的恐龙并没能幸存下来 。 目前 , 仅在中、晚侏罗世的地层中发现了擅攀鸟龙类的化石 , 研究者怀疑它们可能在白垩纪之前就灭绝了 。 对于它们存在时间为何如此短暂 , 王敏和研究团队也有过一些猜想:“与它(擅攀鸟龙类)同时代的另一类具有膜质翅膀的动物就是翼龙 , 那会翼龙的飞行能力已经很强了 , 分布也很广泛 。 而且那时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滑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 还有一些和鸟类关系非常近的副鸟类恐龙 , 它们前肢也长出了翅膀 。 所以擅攀鸟龙类面临的竞争是比较多样的 。 毕竟它们个体那么小 , 要面对以上三者的竞争 , 很可能竞争优势没有那么强 。 ”
什么是鸟类?
虽然擅攀鸟龙类的“上天计划”失败了 , 但我们都知道 , 另一支恐龙演化成了鸟类翱翔于天空 , 成了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 。 王敏的工作 , 就是专注于近1.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 , 这些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过程 。 虽然核心工作是中生代鸟类演化 , 但王敏格外希望能做一些理论方法上的新尝试 , 更好地利用化石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 来分析鸟类的演化模式 。
想要理清鸟类错综复杂的演化路径并不容易 , 尤其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 , 历史的真相都被埋进了地层中 , 他们的工作更像是“管中窥豹”——从仅存的化石中挖掘出演化的蛛丝马迹 。 这不仅需要细致严谨的室内外工作 , 更需要做出假设和判断的胆识 , 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这样的精神正是“科学探索奖”所关注的 。 王敏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利用化石提供的信息 , “其实化石给我们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 但他会显得多而繁 , 容易让我们淹没在这些信息当中 。 所以我希望把这些数据提炼出来 , 看看能不能有一些更清晰直观的方式 , 帮助我们理解鸟类演化的动态路径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