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

“朕”这个词是有它的演变历史的 。

为什么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

文章插图
先秦时代,“朕”这个词就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称“朕”,就和今天我们自称“我”一样 。
那个时代,诸侯国的国君们自称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称呼:孤、寡人、不穀 。
老子《道德经》里有这样的说法:“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 这不但把当时那个年代诸侯国国君的自称写了出来,而且还说明了原因:国君是“孤,寡”,因为他高高在上,比所有贱民都要高贵,当然是孤独悬在权力最高峰了 。
等到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国:秦朝,他也必须用一个特别的称呼来表明自己独一无二 。
首先,肯定不能重复以前诸侯国国君的那几个称呼;
其次,这个称呼也不能太陌生,毕竟,生造出一个词强行人老百姓接受,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借这个称呼显示出自己的绝对权力 。
于是,秦始皇嬴政就想到了,剥夺当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朕”的平民使用权,以后这个字,只能皇上用!
不但解决了称谓问题,还从老百姓的日常习惯中,把“皇帝”的绝对权力进行了一番很好的展示,可想而知,当时肯定有一些老百姓改不了口,等待他们的,恐怕也是不好的下场 。
就是不跟你讲道理——我是皇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能我自称“朕”,你们都只能换个别的称呼 。
为什么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

文章插图
到了汉代,侯爵级别的人物往往会用“孤”来自称,那么小老百姓呢?他们渐渐用其他词代指自己了,比如“吾”、“我”、“予”、“余”;当然,这几个字的具体用法也是有细微区别的 。
要知道,在商周时代,那时候的天子可是自称“予一人”的,追溯到尧舜时期,舜是第一个自称“予”的人,到了后世,这个“予”反而失去了它的高贵属性,变成了平头老百姓的自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三国时期,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也都沿袭了汉朝的习惯,自称“孤”,有意思的是,曹操明明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形同于皇帝的大权,但他仍然只能自称“孤”或者“本王” 。
倒是那个形同囚徒,连自己老婆也保护不了的“曹魏吉祥物”汉献帝刘协,反而总是自称“朕” 。
为什么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文化上的习俗一旦形成的习惯,会有相当强大的历史惯性 。直到今天,不会再有人自称“朕”,它已经成为皇权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古董,永远供后人围观了 。
提到中国历史上专有的特定称谓“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那不是古代帝王的‘专利’吗?”是的,“朕”确实是古代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
“朕”我也能用不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平民百姓也有过一段自称“朕”的历史阶段,也即说,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也曾扬眉吐气地自称“朕”!
中国古代的皇帝专权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号令天下,莫有不从 。“朕”,便是他们自己规定的“专利自称” 。
“朕”字初意其实,“朕”,最初的字义指自己(自身),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对“朕”的解释是:“朕,身也” 。《说文》中则解释为:“朕,我也” 。《诗·大雅·韩奕》中有“无废朕命”,《楚辞·》中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记述,都是第一人称代词 。蔡邕在《独断》中则阐述得更为直接:“古者尊卑共称朕 。”因此,“朕”最初就是第一人称“我”、“我的”代称,不论尊卑,人人都可自称“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