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采访人员薛玲)“我这次带来的骨雕作品有《东归》《马头琴》等 , 其中《融合》《奶酒》《9连环》是我今年新研发的作品 。 《9连环》很受观众喜爱 , 一经摆出 , 就销售一空 。 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款游戏作品 , 不仅能让孩子放下手机 , 还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记忆力 , 从而开发孩子智力 , 回去后我要多做一些类似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走进巴州非遗展厅 , 自治区骨雕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和静县文旅局干部根登加甫接受采访时说 。
文章图片
骨雕非遗传承人根登加甫接受采访人员采访 。 (李卫疆摄)
10月19日 , “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最后一天 , 巴州非遗展厅依然气氛热烈 , 骨雕作品引围观 , 很多游客前来拍照 , 体验骨雕马头琴 , 购买骨雕展品 。
文章图片
骨雕非遗展品(图片由根登加甫提供)
看着展柜上摆放的骨雕作品“牛车”栩栩如生 , 采访人员问及原料来源时 , 根登加甫介绍道 , 骨雕原料来源于牛角和羊角 , 这对于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来说 , 牦牛多、羊也多 , 制作骨雕作品的资源非常丰富 。
如何让骨雕技艺传承下去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这对于根登加甫来说是下一步要推进的工作 。
根登加甫 , 是一位用心灵触摸世界、用骨雕艺术讲述故事的蒙古族艺术家 。 根登加甫的母亲 , 是一位喜爱收集蒙古族传统美术图案、并会设计服装的传统女性 。 受母亲的耳濡目染 , 根登加甫自幼就对绘画艺术充满兴趣 。
对理想的长期坚守 , 使根登加甫于1987年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新疆蒙古师范美术专业班学习美术专业 。 毕业后 , 他回到了家乡——美丽的“天鹅故乡”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 , 成为了当地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 。 受过多年专业美术教育训练的根登加甫 , 在多年前的一次朋友聚餐中 , 无意中被激发出艺术灵感 , 终于使几乎将要失传的蒙古族骨雕艺术得到传承发扬 。
那是在1992年和朋友的一次聚餐中 , 根登加甫突然被一块吃剩的骨头吸引了——那块被他无意中立起来的脊椎骨 , 活像一只五官齐全的哈巴狗 。 经过他简单的艺术加工 , 哈巴狗的形象简直活灵活现 。 从此 , 根登加甫的艺术思路大开 , 1000余件精美绝伦、颇具蒙古族特色的骨雕作品应运而生 。
文章图片
骨雕非遗展品《鹏程万里》(图片由根登加甫提供)
根登加甫创作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骨角装饰画作品,不仅是和静县的知名旅游纪念品 , 而且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等系列赛事中,也获得过6项金奖、4项铜奖 。 其中 , 《魂归》、《授韵》、《东归》等则是其代表性作品 。
作品《东归》 , 展现的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 蒙古土尔扈特部落为摆脱沙俄的残酷压迫 , 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 , 从伏尔加河流域 , 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阻截 , 历尽千辛万苦 , 终于回到久别的祖国这一壮阔历史画卷——
文章图片
骨雕非遗展品《东归》(图片由根登加甫提供)
一支旌旗飘扬、盔甲鲜明、刀箭挎身的威武雄师 , 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 , 正向着东升的日出 , 追随着天空中大雁的身影 , 走过千山万水 , 奔向朝思暮想的祖国 。 整体画面简单凝练 , 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心向祖国、一心思归的创作情感、立意主题 , 直击受众的视觉和灵魂 , 不愧是根登加甫的代表性力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