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量产飞行汽车,小鹏汽车为什么“不务正业”?( 二 )


向上则是品牌升级 , 据36氪了解 , 紧跟着机器马、飞行汽车等生态业务发布后的11月 , 小鹏汽车就会有一次品牌升级策略 。
从机器马到飞行汽车 , 一系列硬核定位的产品发布 , 势必能让小鹏品牌中的科技属性更加浓厚 。 正如SpaceX带给特斯拉的光环加持 。
“SpaceX”战略能成吗?
小鹏飞行汽车的业务主体是小鹏汇天 , 在小鹏汽车投资之前 , 成立已有7年时间 , 创始人赵德力是飞行器行业的“追梦人” 。 据36氪了解 , 何小鹏与赵德力经快播创始人王欣牵线认识 , 何小鹏很快就以数千万人民币 , 买下小鹏汇天约80%股份 。
何小鹏首先为小鹏汇天带来了大钱 , 在最近宣布的融资中 , 小鹏汇天获得5亿美元融资 , 投资方几乎都是何小鹏的熟人 。
机器马更是小鹏汽车孵化的直系项目 , 今年年中的组织架构调整下 , 原自动驾驶产品部总监肖志光转岗至深圳 , 操盘机器马项目 。 何小鹏表示 , 向机器马项目开放了自动驾驶代码 , 予以技术支持 。
而对于小鹏汇天 , 小鹏汽车将提供工厂的制造和工程支持 , 同时共享渠道 , 为小鹏汇天提供销售网络 。
作为工业桂冠上的明珠 , 汽车的制造和工程能力对其他行业的赋能显而易见 。 马斯克的SpaceX借助汽车工业经验 , 一个月可以生产60颗卫星 , 这在传统的航天行业 , 几乎难以想象 。
这一思路在SpaceX制造火箭时也能看到 , 当马斯克得知用于火箭整流罩内冷却的空调系统需要花费300万到400万美元时 , 决定用6台商用空调机组取而代之 。
何小鹏的观点类似 , “一定要用汽车的工程和制造逻辑 , 而非消费品 , 来做智能机器人” , 并自信放言 , 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要在2024年实现量产 , 价格控制在百万人民币之内 。
有飞行器行业人士向36氪表示 , 这个时间表挑战不小 , 小鹏汇天在何小鹏接手之后 , 原先的团队已经重组 , 不少技术板块需要重新搭建和打磨 , 走完正向设计流程后 , 还需要通过适航等监管审批 。
而对于商业场景 , 该行业人士持乐观态度 , 飞行汽车有三大特点:一是由电驱动 , 与发动机驱动相比 , 更环保、易管理并且噪音小;前期需要飞行员 , 后期可以自动驾驶;三是垂直起降 , 不需要跑道 , 应用场景更广泛 。
仅从载人市场看 , 飞行汽车的应用空间不小 , 可以应用在城市空中通勤、景区 , 以及道路基建不发达的东南亚等地区 。 但在国内 , 低空飞行领域一直受到严格监管 , 需要小鹏们一起推动政策变化 。
何小鹏的生态战略或许不难实现 , 但仍需要警惕的是 , 汽车主航道的竞争越发激烈 , 缺芯片、缺电池等战役层出不穷 , 其精力和资源应当如何分配?
何小鹏也向36氪直言 , “最近在机器人领域花的时间比较多 , 飞行汽车团队有不少抱怨 , 但是绝大部分精力还是会在小鹏汽车体系里面 。 ”
而且 , 相比于横向的生态布局 , 小鹏汽车或许更应该夯实的 , 仍然是汽车主体的关键底层技术 。 对此 。 何小鹏并未透露太多 , 只向36氪含蓄表示 , 明年会有更多有趣的东西发布 。
新造车头部公司走到2021年这个当口 , 资源和人才的虹吸力已经不再是问题 , 决定下一轮格局的关键是企业战略 , 这又与企业基因密切关联 。 小鹏汽车的基因是科技 , 生态战略是一手不难理解的明牌 , 很直接 , 但会有效吗?(来源:36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