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车思维之下,科技创新“困”在造假中( 三 )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 , 半导体产业专家、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撰文表示 , 有些轻资产(甚至是无资产)的企业去地方政府落地 , 没有任何产品 , 当地就先拿了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补贴 。 而项目一烂尾 , 所有的投入都付诸流水 。
从汉芯事件过后 , 随着国内技术自主的需求越发迫切和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 , 我们可以发现 , 国内的技术创新依旧困在造假怪圈中 。 一方面 , 政府补贴给予青年汽车、武汉弘芯或华智冰这类项目或公司 , 相对地 , 踏实研究技术的反而未必能获得高额补贴 。 尤其是部分项目烂尾影响恶劣 , 促使国家层面收紧了对相关大制造类项目的指导与审批 。
另一方面 , 接连不断的行业丑闻 , 正在挫伤技术人员的热情 , 加剧行业人才流失 。 武汉弘芯项目烂尾后 , 在业内被奉为半导体产业教父级人物的蒋尚义深受其害 , 他抱着芯片梦进入弘芯 , 可一年多的时间“身心俱疲” 。
而且一个更危险的现象是 , 资本涌入芯片产业 , 新公司以高价不断挖角老公司的技术人员 , 一是导致业内人心浮躁 , 二是直接影响了老公司的业务 。 据悉 , 某人才流失严重的老公司业务部门接到订单 , 但因为工厂没有足够的工艺集成工程师 , 竟然无法开工 。
长此以往 , 大批技术人员如果转移到新的芯片项目或公司 , 会破坏原有的技术团队 , 老公司不得不重新花时间培养人才 , 而新项目一旦出现烂尾风险 , 跳槽的技术人员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 这或许是芯片人才缺口过大的必然结果 , 人才流动密度太高 , 员工跳槽频繁 , 根本无法形成新老公司的良性循环 。
对于技术造假 , 抱有技术自主梦想的大众的记忆总是短暂的 , 当一个高喊着自主创新的伪技术成果出现 , 他们依旧会欢喜雀跃 , 振臂高呼 , 但是它们带给行业的损伤却是不可估量的 。
因此 , 想要获得这场技术持久战的胜利 , 或许我们是时候从杜绝再出现这些造假丑闻开始了 。 因为科技创新的底色从来都应该是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