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妈妈有房不住,20年不断租房搬家:重新装修很上瘾( 二 )


乐此不疲地体验新房子和街区带来的快乐 。

陈媛夫妇与一双儿女在客厅聊天
20年来的租房、搬家 ,
陈媛早已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秘籍”:
花2、3天选房 ,
5天内处理完所有搬家的事 。
她主动学习室内美学、色彩搭配 ,
阅读大量艺术设计书籍 ,
用自己收藏的当代艺术品在家办展 ,
成了经验丰富的软装高手 。
朋友们换了新家 ,
都来请教她怎么选家具和装饰品 。


在一次次搬家、布置中 ,
陈媛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 ,
也越来越热衷收藏当代艺术 。
深秋 , 她在上海市中心最新搬入的出租屋里 ,
与一条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 。
口述 | 陈媛
编辑 | Tango 责编 | 邓凯蕾


2020年初夏 , 因为租约到期 , 陈媛一家需要再次搬家 , 而且最好是一周之内搬到新的房子里 。
先生在海外工作、独自安抚孩子、找新房搬家……常人看来是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压力 , 对陈媛来说却早已习以为常 。


陈媛租的上一套公寓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 , 她就在上海市中心的丁香公寓看到了现在的家:一套150㎡的公寓 。 3间卧室 , 1间小书房 , 虽然每个空间都不大 , 但五脏俱全 , 刚好可以容纳一家四口 。
陈媛当即与中介敲定合同 , 她匆匆赶回不远处的家 , 通知孩子们这个好消息 。 然后她回到房间 , 闭上眼睛想象新家的样子 , 并在纸上手绘户型图 , 开始思考布局 。

2、3个小时后 , 新家的样子就清晰地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 接着她在客厅、房间里转悠 , 拿手机拍下想要“淘汰”的家具 。
这些家具的照片会被迅速上传到一些处理二手物的平台、微信群、朋友圈 。 陈媛说:“我的经验是 , 只要价格合理 , 样子好看 , 品质过关 , 2天内就会处理掉 。 ”
通常 , 陈媛会保留卧室、书房的家具 , 这样快速搬到新家后不会影响基本的睡眠、和工作 。 被处理掉的家具常常是沙发、茶几、餐桌 , 陈媛会根据新家的尺寸重新采购或定做 。

每次搬家 , 大约会淘汰30%~50%的家具
搬家的时候 , 陈媛最操心的宝贝不是一双儿女 , 而是家里的30多件艺术作品 。 孩子们从出生起就对搬家这项“家庭活动”习以为常 , 他们也都知道:妈妈的画只能看 , 不能碰 。
2007年底 , 陈媛的儿子出生 , 同年她开始接触当代艺术 , 从“门外汉” , 陈媛凭单纯的热爱 , 至今已经收藏了100多件 , 成为了圈内小有名气的资深藏家 。 除了放在自己家的30多件 , 有的放在父母家 , 剩下的专门租了小仓库摆放 。

《画院碑》 , 布面综合材料 , 倪有鱼
一周后 , 陈媛带着儿子和女儿搬进丁香公寓的新居所 。 半年后 , 丈夫终于回国了 。 上飞机前 , 他给陈媛打电话 , 第一句话就问:“我们的家在哪儿?”
陈媛立即把地址的中英文版本发过去 , 随后在餐桌上插好新鲜的花 , 为丈夫营造一点浪漫的小惊喜 。 这样与众不同的“回家方式” , 已经成为夫妻间最特别的默契 。

今年是陈媛与丈夫结婚20周年
与丈夫、孩子们在一起的陈媛 , 总喜欢眯着眼睛笑 , 既亲切又温柔 。 可一旦干起事来 , 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果敢、高效的派头 。
很难想象 , 她经历过失去自信的时候 。 30多岁生完孩子后 , 从职场获得成就感的心理习惯突然中断 , 陈媛一度找不到“方向感” , 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 她被当代艺术吸引了 。

《一株》 , 雕塑 , 张如怡
一两年后 , 收藏的当代艺术品越来越多 , 陈媛终于重新建立起了安全感 。 她用家里为数不多的雕塑作品《一株》来形容自己:“我觉得自己就像这个仙人掌 , 把我扔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 我也能扎根生活下来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