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妈妈有房不住,20年不断租房搬家:重新装修很上瘾( 四 )


2007年 , 我们在上海华山路买了一套公寓 , 总算安定下来 , 我的大儿子出生了 。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 , 我们开始面临带娃的问题 。

陈媛与丈夫曾购入一套上海华山路老公寓

因为不能接受把孩子扔给父母的方式 , 我和丈夫协商过到底谁辞职回家 。 其实不论爸爸还是妈妈 , 谁带孩子都有优势 , 在我们家没有倾向性 。
综合考虑之后 , 我选择了做全职妈妈 。 一方面是身体的恢复 , 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奔忙了这么多年 , 没有好好陪伴过父母 。 做了妈妈之后 , 我开始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

陈媛女儿房间
刚辞职时特别不适应 。 推着孩子外出散步 , 每当别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 , 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家带孩子 。
回想起来 , 那段时间自己有点迷失 , 找不到成就感 , 人生第一次失去了自信 。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 , 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当代艺术 。
我还清楚地记得 , 有一天下午在家时 , 觉得客厅的大白墙很空 。 我出去逛了几次街 , 却怎么也买不到喜欢的画 。 后来 , 一位收藏艺术品的朋友带我去了上海M50 , 我在香格纳画廊看到了张恩利的《水槽》 , 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

陈媛的第1件当代艺术收藏:《水槽》 , 布面油画 , 张恩利
看起来只是两个黑洞洞 , 但可能是70后的集体记忆 , 我记忆里童年时的水池就是那个样子 。 画面一下子击中了我 , 想到很多往事 , 莫名特别感动 。
当时我几乎从没买过艺术品 , 这幅画的价格大约是20万 , 一笔非常大的开支 。 我花了一点时间请教懂行的朋友 , 他们的建议出奇的一致:如果遇到真心喜爱的艺术品 , 不要错过 。
我就果断买下了 , 那种感觉 , 就像一只小老鼠掉进了米缸 , 对艺术历史、知识、美感的饥渴 , 一发不可收拾 。
从那以后 , 除了照顾孩子 , 一有空我就会看各种艺术书籍、逛画廊 , 生活又重新充实起来 。

2011年 , 陈媛收藏了第2幅张恩利作品:《无题》 布面油画
每一次搬家重新布置时 , 我都会选择一幅收藏品作为“软装搭配的基础” 。 第一次走进我现在的家 , 我就决定了要在客厅那一面墙上挂丁乙的《十示》 , 这样就奠定了整个空间的色彩基调 。


《十示》局部 , 纸上综合材料 , 丁乙
我请人重新刷了墙 , 换了灯具 , 总共花去2万块 。 然后定做了白色麻沙发、黑色橡木茶几 , 旧的大餐桌搬了过来 , 放在玄关通往厨房的过道旁 。 明确了这三件家具 , 就搞定了空间的基本格局 。

孩子们从小就和当代艺术一起长大 , 知道不能用手碰画 。 我们会在一起讨论画面 , 他们的想象力常常令我惊讶 。
小女儿上学的那一年 , 我像很多妈妈一样 , 因为期待、攀比 , 开始莫名地焦虑 。 逼着两个孩子上各种培训班 , 最后大家的情绪都非常差 , 亲子关系也岌岌可危 。
我丈夫长年出差 , 外人看起来好像是“丧偶式”带娃 , 但其实我挺感激他的 。 基本上每天都会视频 , 他会关心孩子们的作业 , 帮他们解答问题 。 我在孩子们身边 , 有时候反而并没有那么多耐心 。

我情绪最糟糕的时候 , 他会休假回来 , 带孩子出去玩 , 陪做作业 。 当我停下来 , 开始回想自己收藏艺术品的过程 , 突然反省过来: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兴趣 , 逼迫只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
比如我发现我儿子很喜欢车 , 我就陪他去他4S店 , 他会很仔细地观察每辆车 , 看2个小时也不腻 , 回到家一边回忆 , 一边想象 , 把自己喜欢的车画下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