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国内 , 实际上我们第一立足地是海外 , 所以一个就是to B , 第二个是海外 。 我觉得它的商业模式其实走的也不同 , 但综合来说我觉得很合适 。 当时整个世界是在往云端去靠 , Tony和他团队之前积累了这么多年的资源 , 看到了这个机会 , 也下了决心重新回去美国先搭出第一步 , 尤其是从商业模式跟市场的角度先去探讨海外to B的市场 。 我觉得可能看似是容易就投了这个人 , 但我觉得这个人背后当然还是要做合适的事 , 在合适的市场才能得到巨大回报 。
Lily:
我其实挺好奇 , PC时代实时音视频领域诞生过很多巨头 , 所以您前面是挡着几座大山的 , 那么您最早做Agora是怎么撕开市场口子的?
赵斌:
我当时的想法是不做和以前一样或者很重复的东西 , 这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 比如说 , 我们是不是在to B的方向更有机会 , 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机会去借用API经济的潮流 , 智能手机的普及 , 是不是会带来跟PC上不一样、但是更有利于做实时信息平台的一个大的需求环境?
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跟过去做过的所有事都很有差异的点 , 我们最早想象这么一个新的技术服务 , 第一批规模化的需求是在硅谷作为制高点的整个互联网科技市场 , 所以那个时候也是思路上想做一个有点差异化的东西 。
Lily:
您觉得当时跟您这样技术上能PK一下 , 又有全球化基因的同行业的竞品多吗?
赵斌:
不算太多 , 尤其是像小米这样的厂商 , 他选的都是一定程度上技术底子或者是根基在相同领域、但是产品形态和模式可能不同的 。 比如说 , 他们会去直接选视频编码器和视频引擎的供应商 , 但这些供应商很可能是不提供云 , 他们的API也更少是一个端到端的API 。 但是小米这样的厂商自身技术能力比较强 , 就不太在乎这种层面的差异 , 比较愿意单项技术考评 。 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就是 , 不管你是哪个领域的技术专家 , 我们整体的体验要能比你好 。
Lily:
小白我也想问您一下 , 因为您是开发者 , 以您的角度看 , 声网在技术圈里算是一个什么样水平的公司?
小白:
年初我在做NesHouse时去调研过很多国外国内包括一些云的大厂的音频服务 , 整个调研过程中 , 声网给我印象最深、体验最好的点 , 在于它的整个结构过程非常流畅 。 比如说它在官网上写的是五行代码做接入 , 我自己实际测下来 , 会发现真的是五行代码就可以做完 。 这块其实很多公司的文档和产品都没做好 , 导致大家学习成本很高 。 我觉得这是声网和其他应用商在服务体验上最大的差异点 。 其实这一点我也蛮好奇 , Tony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以给开发者提供一个最友好的实时互动的API这个点来作为切入?
赵斌:
一方面 , 我们觉得开发者本身就是这个时代越来越能发挥影响力或者创造价值的一个群体 。
另一方面 , 我感觉跟我们早期团队技术基因比较有关 。 我们早期基本上就是一帮开发者 , 我们想做为开发者服务的这样一个企业 , 叫Dev for Dev 。 因为我们自己对开发者理解的更多更深 , 比较容易转换角色去看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技术服务 , 能让开发者觉得特别爽 。
我们大概是行业里第一个去定义说要提供1万分钟免费给每个开发者的 , 这是早期我们还没有一分钱收入时就设定的一个经营模式 。 那时候我自己作为一个开发者 , 早期时候觉得要做云端服务时要去想着买个服务器、部署在哪个数据中心很头疼 , 如果不依托公司只靠个人力量 , 不光是开支 , 工作量也会很大 , 要选型 , 选托管 , 签托管合同等等 , 太麻烦了 。 但是亚马逊有一年在AWS里面提供了一个叫mini core的最小化虚拟主机的免费服务 , 我当时作为一个开发者觉得太便利了 , 可以搭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服务 , 后台所有的都可以去做原型和体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