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观察丨李嘉诚“跑了”,对香港房价是好事还是坏事?( 二 )
逐利商人李嘉诚
“低买高卖”的戏码 , 曾让不少网友则将香港住房问题的矛头指向以李嘉诚为首的这一批地产商 , 认为其垄断了香港地产 , 造成房价过高 。
这是个争议已久的话题 。 谈起李嘉诚 , 无人不晓其从“塑胶花大王”成长为香港首富的创业史 。 这位商业传奇 , 被人冠以“超人”之称 。
他的商业版图几乎渗透到香港的每一个角落 , 涉及地产、零售、电讯、基建等领域 。
由其创办的长江实业集团 , 早在1972年已经上市 , 当时市值约1.2亿港元 , 在2015年退市时已高达3546亿港元 , 市值在40余年间暴增2000多倍 。 地产一直是长实的核心业务 , 作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地产发展商之一 , 香港每7个私人住宅单位中 , 便有一个由长实开发的 。
一位香港小学生的作文《李家的城》曾疯传网络 , 在这篇作文中 , 小学生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 , 并“感叹”说:“香港内一切的商店 , 不论是哪种的类型 , 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 。 ”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李嘉诚家族产业体量的庞大 , 但由此也引来不少争议 。
“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 , 这造成了香港人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 ”企业家宗庆后曾这样评价李嘉诚 。
当然 , 陷入非议的不仅仅是李嘉诚 , 还是其他“李嘉诚们” 。 经过香港数次房地产周期 , 香港房地产业通过不断并购整合最终形成了十家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 , 其中郭德胜创办的新鸿基、李嘉诚创办的长实集团、郑裕彤创办的新世界发展及李兆基创办的恒基地产稳居排行榜前4 , 成为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家族 。
数据显示 , 上述四大家族的资产规模 , 占到港交所上市房企(主要业务在内地或非香港地区的除外)总资产规模45% , 前十大房企占72%;营收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 四大家族营收占比接近60% , 前十大房企占比77% 。
可以看出 , 香港房地产市场高度集中 , 前十大地产商形成垄断之势 。 而香港财富的聚集程度也令人咋舌 。 一份数据显示 , 2017年香港资产排名前十的富豪的资产总和约1445亿美元 , 相当于香港GDP总值的42.5% 。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提出 , “香港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经济 , 没什么竞争力 , 是一个垄断型的经济 。 几个商界巨头垄断了香港经济 。 比如在香港最赚钱的房地产领域 , 利润就在他们几个之间分 。 ”
他认为 , 这种少数垄断或者独断的经济 , 必须改变 。 可惜的是 , 这样的改变还没有发生 。
而与这些来自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商业巨贾相比 , 香港基层市民和青年一代只有“望楼兴叹” , 面对逐年上涨、动辄每平方米20余万港元的高房价 , 甚至连收入不低的中产市民也叫苦连天 。 新华社文章称 , 这些人日日辛苦打拼 , 却难以分享到香港经济发展的红利 , 实在不合情理 , 也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
积怨太久 , 也不是没有反抗 。 2013年 , 多个社会团体公开抗议 , 要求香港政府创设“李嘉诚税”(即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和累进利得税) , 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香港贫富悬殊的问题 。
李嘉诚对此一笑置之 , 并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树大招风 , 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 。
对于外界的非议 , 李嘉诚向来以“商人”自居 。 商人在商言商 , 利润最大化是他的本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症下药
站在风口上 , 猪也能飞起来 , 这是雷军名言 。
二战至 1960 年代 , 香港人口急剧膨胀 , 经济起飞 , 贸易、制造、纺织、玩具等百业待兴 。 根据估计 , 1956~1957年的繁荣时期 , 香港的房地产公司包括兼营地产业务的企业大约有500多家 。 看到了房地产的发展机遇 , 1958年 , 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 , 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 , 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