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电池厂商,决战苹果造车供应链( 二 )


一向人见人爱的苹果在造车领域遭受了“滑铁卢” , 无奈之下只能被迫独立 , 或许苹果最开始想要做的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 。 数据显示 , 苹果在2014年至2017年的专利中 , 大部分都是电池和Lidar、视觉识别相关技术 , 具体造车领域的专利不到40个 。
直到2019年以后 , 才开始出现有关造车的各种细节 , 包括车身结构、内饰、座椅等方面的多个专利 。 2020年 , 包括自动驾驶、车身控制、Lidar技术在内的专利高达72个 。 苹果显然意识到造车靠人不如靠己 。
据不完全统计 , 仅在2018年 , 苹果雇用特斯拉近50名员工 , 自动驾驶技术、质量把控、动力总成、机械设计、软件工程和供应链系统的人才几乎备齐了 。 虽然从表面上看 , 苹果被车企拒之门外 , 但苹果从各大车企里吸纳的人才也不在少数 。
特斯拉首当其冲 , 据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的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0年苹果公司特殊项目组总计有1200多人 , 其中170人来自福特汽车公司 , 300多人来自特斯拉 , 110多人来自汽车相关的民营研究机构 。
不可否认 , 苹果财大气粗 , 车尚未见到影子 , 该有的却一样不落 。 然而 , 眼看全球造车运动如火如荼 , 苹果即便万事俱备也落了下风 。 以苹果最重视的自动驾驶项目为主 , 要知道苹果光研究自动驾驶项目的员工就高达5000名 , 但整个美国有自动驾驶资质的公司有50多家 。
根据美国加州车管局公布的58家自动驾驶公司驾驶路测数据 , 在最为关键的MPD数据上 , 谷歌Waymo的成绩是苹果的112倍还多 。 造车是一门玄学 , 苹果至今都没有参透 。
电池之争 , 花落谁家?
2021年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都离不开减产、缺芯、电池荒几个“致命”的关键词 , 特别是电池问题 , 就连马斯克都公开在推特上大倒苦水 , 由于特斯拉现有的电池数量太少 , 2021年内Semi无法顺利交付 。
不止特斯拉 , 福特、大众、通用等车企的电池供应也维持不了太久 。 从宏观环境来看 , 这是电池厂商的好时机 ,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 当全球电池产能的扩张速度远远跟不上电动车狂奔的市场规模时 , 车企纷纷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动手 , 丰衣足食” 。
比如丰田 。 丰田公布的电动汽车计划显示 , 公司希望到2030年销售800万辆部分或完全使用电力的汽车 , 为了这一计划 , 丰田汽车在未来十年投资约136亿美元用于电池开发及其供应系统 ,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2025到2030年时将丰田的电池成本降低至少一半 。
大众宣称到2030年电动产品的销量占比将达到50% , 为此不仅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QuantumScape , 还与其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 。 2021年6月份 , 通用汽车宣布投入80亿美元建立两家电动车的电池工厂 。
车企自备电池的例子数不胜数 , 福特汽车预计在2021年至2025年的电动车总支出大约300亿美元 , 此前与韩国SK Innovation公司成立一家电池合资企业 。 而大众的计划则是要在2030年在欧洲建设6家电池厂 , 总产能达到240GWh 。
这无疑给电池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 关键是整个电池行业的压力不仅限于此 , 2021年 , 电池原材料成本持续增加 。 中国汽车报报道 , 电池级氢氧化锂现货均价为每吨89500元 , 较去年年底上涨了80% , 碳酸锂材料价格已从去年年中的每吨3.8万元涨到了目前的9万元 。

中日电池厂商,决战苹果造车供应链

文章图片
图3/3

层层压力之下 , 苹果成了如今电池巨头们争相抢夺的“金主” 。 显而易见 , 苹果与宁德时代、松下、比亚迪的爱恨纠葛已经上演到外界迫不及待的程度 , 随着种种传闻甚嚣尘上 , 苹果最终会花落谁家频频勾起公众的好奇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