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数据安全底线,马上消费金融科技赋能个人信息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 数据跃升为生产要素 , 数据安全更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挂钩 , 关乎国家安全 。
9月3日 ,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出席2021中国国际金融科技论坛时指出 , 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正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迈进数字经济时代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 ,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 , 占GDP的38.6% , 居世界第二位 , 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 个人信息安全作为数字富矿的重要一环 , 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
个人数据是数据富矿的最小单元 。 谈及地区信息安全、国家信息安全 , 必须先谈个人信息安全 。 也就是说 , 要实现国家金融信息安全 , 就必须从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出发 , 做好个人相关数据的保密工作 。
目前 , 国家在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上的部署正在加快 。 8月20日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人信息保护法》) , 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
《个人信息保护法》再次从法律层面定调金融账户的敏感性 , 要求金融机构在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时 , 都必须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
在此背景下 , 马上消费金融紧跟数字化金融脚步 , 关注数字化金融发展趋势 , 主动布局信息安全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及应用探索 , 持续优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以应对未知的信息安全风险 。
敲响数据安全警钟
近年来 , 个人数据泄露引发的诈骗事件屡禁不止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6月 , 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比例约为22.8%;遭遇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为17.2%;遭遇设备中病毒或木马的网民比例为9.4%;遭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网民比例为8.6% 。
目前 , 监管部门对数据安全重视程度进一步升级 。 事实上 , 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多份文件规范数据应用与个人信息保护 。
2019年9月 , 中国人民银行于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 , 提出建立金融信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加强金融信息安全防护及强化金融信息保护内部控制管理要求 。
2021年1月 , 《民法典》确定了隐私的定义 , 明确个人信息的定义及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的原则和条件 。
新型金融业态不断涌现 , 金融服务线上场景与日俱增 。 金融机构在构建网络银行、手机App、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金融服务平台时 , 更应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 确保个人金融信息安全 。
“金融业要主动顺应趋势 ,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 , 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 也要善于驾驭挑战 , 前瞻性防范数字时代新生的风险隐患 , 严守金融安全底线 。 ”李兴锋强调 。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金融机构 , 马上消费金融一直致力发展“数字化” , 坚持通过“数字化”服务实体经济 , 以自研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生物识别、区块链五大核心技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目前马上消费金融已拥有自研系统900余个 , 累计申请专利330余件 , 累计参与国标/团标14项 。
马上消费金融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服务基础和强大的数字风控能力 。 以数据风控为例 , 马上消费金融已构建超2万个基础决策变量、10万个衍生变量 , 研发2000个风险策略集、超500个风控模型 , 实现以数据高效决策、秒级审批、0人工干预 。
护航个人信息安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