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 , 监控慢性病的需求与缺乏对应的医疗手段之间的错位 , 就成为了消费类电子公司施展的空间 。
曾子敬介绍 , 过去的反应型医疗 , 是当一个人有了患病的风险 , 却因为没有量化的数据反馈 , 缺乏改变生活方式的契机和动力 , 直到体检结果超标 , 或者出现症状、感觉不适 , 才采取医疗手段介入 。 这样一来 , 多数情况的走向仍是不好的结果 。 特别是在漫长的慢性病控制过程中 , 人们依然缺少连续的数据、及时的反馈 , 更没有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 。
而预防型医疗着重的是防患于未然 。 通过智能手表等穿戴式设备监控身体的各项指标 , 达到及时反馈、及时治疗的作用 。
“古话说 , 上医治未病 , 下医治己病 。 ”冯雪说 。 想要突破健康和长寿领域 , 关键要改善日常生活方式 , 将生活方式变成医学的处方 , 从而达到预防效果 。
“OPPO健康提倡的路径 , 是围绕着‘改变生活方式’的主题 , 从反应型医疗向预防型医疗转变 。 ”曾子敬说 。 “我们着眼的并不是两三年的发展 , 更要看在健康领域5年 , 10年后能达到怎样的目标 。 ”
三大抓手
今年年初 , OPPO专门组建了一支研究健康领域的团队“OPPO健康实验室” , 融合了生物医学、算法、传感器、数据科学等学科 。 这个团队目前人数约100人 , 重点研究睡眠、运动、心血管健康、远程医疗等领域 。
文章图片
OPPO健康实验室
带队的曾子敬在健康领域有15年研究经验 , 在加入OPPO前他曾在苹果公司主导AppleWatch传感器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工作 , 管理开发和制造健康产品的研发和工程团队 。 此外 , 团队中有科技公司具有从业背景的人 , 也有来自医疗器械公司的研发人员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实验室超过60%的工作在于为公司的软硬件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 此外还将承担起建设健康生态的责任 , 为合作伙伴提供数据和软件服务 。
简单来说 , OPPO做健康 , 要在硬件产品、软件服务、生态建设这些领域三管齐下 。
硬件方面 , OPPO在去年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国内首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ECG手表 , 今年又再度发布了OPPO Watch 2和第二代ECG手表 , 支持24小时不规则心律监测 , 用于发现房颤、早搏等心率失常问题 。
在大健康的趋势之下 , 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各厂商争相角逐的下一战场 。 第三方研究机构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 ,2016年-2020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由175亿元增长至632亿元 , 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1442亿元 。
对于在智能手表领域市占率最高的苹果而言 , 这类产品也早已超越Mac成为iPhone后最赚钱的硬件产品 。 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 , 苹果可穿戴设备、家庭及配件产品收入达到87.75亿美元 , 同比增速达到36% , 仅次于iPhone 。
OPPO虽然后发制人 , 但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增速 。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 , 2020年四季度 , OPPO智能可穿戴设备增速最快 , 同比达到了467% , 出货量约为140万台 , 排名第四 。 OPPO提供的数据称 , OPPO Watch2的销量已达到了第一代产品的4倍 。
“虽然我们不会局限于可穿戴设备 , 但可穿戴是最重要的硬件 。 ”曾子敬说 , 这是因为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是连续数据 , 比点测数据的可参考意义更大 。
软件方面 , OPPO去年推出的欢太健康平台已迭代至3.0版本 , 用户可以通过这款健康App监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 , 同时包括血糖仪、血压仪等相关的健康设备的数据 , 也能在手机上实时查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