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购买助眠类产品大把花钱 什么偷走了90后的睡眠?( 二 )
最终林启选择了电商平台内销量较高的一款助眠枕头喷雾 , 因为该产品“不使用化学物质和添加剂” 。
“年轻人愿意在有条件的基础上为这些产品埋单 。 ”孙宏艳发现 , 相比于60后、70后 , 90后更依赖于药品、营养品、保健品 , “但不结合适当运动的话 , 光靠这些产品反而会弱不禁风 。 ”
助眠类产品也会提供“依据” 。 王芳遇到过带着手环来找自己的年轻人 。 “他们拿着手环来 , 说自己深度睡眠为零怎么办” , 在王芳看来 , 手环通过呼吸频率等指标推测睡眠状况 , 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 “用手环显示的结果来判断深度睡眠情况 , 是不准确的” 。
“关注助眠产品的健康与纯天然是90后潜在的心理需求 。 ”王芳认为 , 在服用有关产品时 , 心理暗示往往代替了实际效用 , 以褪黑素为例 , 其过去主要用于缓解节律异常情况 , 比如倒时差 , “但作为保健品 , 它的治疗作用相对有限 , 长期大量使用对身体有潜在的危害 。 ”
青年睡眠健康写进国家级规划
“我高中时期也被失眠问题困扰 , 但找不到有效缓解的途径或渠道 。 ”后来立志研究睡眠医学的王芳 , 在当时能获取的只有校医室老师开出的安定类药物 。
如今 , 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她的治疗室 , 学习压力情绪管理 , 对睡眠质量问题进行系统干预 。 “不像过去 , 人们觉得睡眠是小事 , 认为心理问题不是问题 。 ”王芳说 。
有关睡眠的迷思影响着不少人的态度与决策 。 赵亮就曾质疑过睡眠的必要性 , “感觉主要的作用就是补充精力” 。 孙宏艳也了解到 , 不少家长会认为求学时的“偶尔”晚睡没关系 , 甚至觉得“今天作业多或者成绩不好就要熬夜” , “这些想法都首先得从家长那里得到改变” 。
我国的睡眠医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发展起来 。 “与睡眠有关的疾病有90多种 , 关于睡眠 , 仍有很多谜团需要医生去探索和解答 。 ”王芳说 。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睡眠问题 , 尤其是青年人的睡眠健康问题 , 该问题也写进了国家级青年发展规划 。
2017年实施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作为重点项目 , 要求完善青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 倡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 。
“一方面 , 国家要在运动场所 , 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 , 比家长敦促更重要的是同伴教育 。 ”在孙宏艳看来 , 青年群体内部良好作息氛围的带动将更加有效 , “如果只靠家长说教 , 很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矛盾” 。
未来 , 孙宏艳所在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将持续关注青年群体的睡眠状况 , 尤其是日益凸显的熬夜“低龄化”趋势 。 王芳也将继续推广压力情绪管理方法 , 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情绪 , 睡个好觉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采访人员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