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热映 如何不再让校园霸凌肆意妄为?

  呵护少年的你 不再让校园霸凌肆意妄为

  影片《少年的你》热映 , 把校园霸凌这个话题再次推向公众面前 。 在影片中 , 女主陈念的好友胡小蝶因为被霸凌而自杀 , 陈念则被侮辱殴打 , 压抑而沉重的气氛 , 让人全程揪心 。

  遗憾的是 , 类似情节不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中 , 现实生活中校园霸凌的严重程度 , 丝毫不“逊色”于影片的描述 。 今年7月 , 江苏宜兴一女生在公园里被一群女生疯狂扇耳光 , 且被逼下跪 , 挨个喊“×爸爸 , 我错了” 。 其中一名施暴者还肆无忌惮地叫嚣:报警也没有用 , 警察找不到我 。 今年4月 , 甘肃陇西一初中生被5名学生强行殴打致重伤 , 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媒体曝出的每一起校园霸凌事件 , 都让人痛心 。 恶毒辱骂、暴力殴打甚至重伤死亡以霸凌之名 , 如阴云般笼罩在校园上空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 校园暴力案件中 , 高达11.59%的案件导致受害人死亡 。 怎样才能遏制这些校园恶行?

  这几年 , 民间和学界都有很高的呼声 , 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 从重从严打击校园暴力 。 这固然是一个思路 。 但是 , 作为一名家长 , 笔者更关注的则是 , 在严重的暴力伤害事故发生之前 , 那些轻微的疑似霸凌行为有没有得到妥当的处理?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 ,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 , 和300起未遂先兆 , 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 ”这是企业管理领域著名的海恩法则 。 在校园霸凌问题上恐怕也同样如此 。 “大恶”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 , 毫无先兆的 , 而是由无数的“小恶”累积、发展而来 。 假如学生之间轻微的越轨行为就能及时得到批评、矫正的话 , 更严重的暴力伤害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 , 也就根本无需诉诸法律了 。 而假如学生之间的每一次恶言相向、私下勒索都被忽视 , 都受不到应有的告诫和惩罚 , 受害者会愈加无助 , 施暴者会更加嚣张 , 校园霸凌就会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

  在《少年的你》中 , 一开始魏莱对胡小蝶冷嘲热讽 , 或者无意撞一下、打一下 , 看似并不严重 , 但是 , 因为所有人的视而不见 , 这些“微霸凌”行为实际上是被纵容 , 甚至是被鼓励的 。 正是这种纵容 , 把胡小蝶逼向了绝望的深渊 。 也正因为此 , 陈念才说出:“你们所有人 , 都是凶手 。 ”

  在甘肃陇西的初中生被打身亡事件中 , 被害者母亲曾说:“当时学生不敢向老师报告 , 事后无人报警 , 孩子强忍着伤痛走到办公室向老师报告 。 ”为什么学生对同学被打视而不见?为什么对暴力行为无动于衷?

  当然 , 这里并不是要把板子打在旁观学生身上 。 对于校园安全 , 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 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 他们的态度决定着校园风气 。

  在这方面 , 有关部门也在不断调查研究 , 探索着有效的解决方案 。 这几天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 , 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 。 这次提请审议的修订草案 , 首次提出学校要建立欺凌防控制度 , 全流程把控风险 。 修订草案还规定了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 ,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等 。 这些都是直面问题、“接地气”的治理措施 。

  大量案件表明 , 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 , 大多有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 。 不能总是等到流血了、出人命了 , 才想到严惩 , 事实上那已经为时过晚 。 在出现暴力倾向的时候 , 就要对这些“微霸凌”行为及时干预 , 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帮教和惩戒 , 才能真正控制校园霸凌的发展 。 这是对受害者的负责 , 也是对施暴者的负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