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富有立体感的重庆?CGTN
展览提出了很多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推演和想象 。 有个项目叫《城市折叠》 , 它认为未来城市空间将在市场与服务需求的驱动下 , 呈现两极化趋势——商业建筑与住宅建筑 。 商业空间吞并过去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 , 最终形成叠合各类功能的“超级聚合体” 。
如果城市跳出延续至今的固有结构 , 会是什么样子?另外一个项目《垂直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大都市》设想 , 未来的建筑物可能不再只是从地面垂直向上 , 而是以网状形式、团块集合体的形式连在一起 。 在其中起到枢纽作用的 , 是可以自由行驶于地面、地下、建筑物表层的车辆 , 是一个真正的三维城市 。 类似的构想还有“垂直森林” , 基于环境伦理学 , 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垂直森林项目 , 探究自然如何与城市建筑共存 。
文章图片
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设计的第三个垂直森林?Handout
未来的城市会把各个不同维度的行为轨迹和数据叠加起来 , 人能够以一种量子态的形式存在 , 并在不同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切换 。 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升维”的核心概念 。
我们对于“现代化”和“未来感”的期待已经不一样了 。 八九十年代 , 我们觉得 , 像纽约、香港、东京那样人流密集、商业发达的城市很现代 , 有数不清的高楼大厦的城市很有未来感 。但今天 , 这种以规模来评估城市现代性的标准已经过时了 。
如今 , 我们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和非线性的街区概念 。如何与自然环境更好的融合 , 如何打通物理维度和虚拟维度 , 如何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城市、空间肌理 , 这些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衡量一座城市是否“现代化” , 是否“文明”的标准 。
文章图片
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设想的新一代建筑体?UABB
去年 , 《赛博朋克2077》风靡全球 。 其实 , 在科幻领域 ,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到八十年代的《神经漫游者》 , 赛博朋克早就是科幻领域里一个独立的门类了 。
只是 , 这几年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共存 , AI技术嵌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 日常生活中的“赛博”感越来越强 。
我们中国人接触技术的时间短 , 一开始是抱着全面拥抱的心态 , 应有的警惕性和反思性都被忽略了 。 我们一度全面接受技术带来的城市生活便利、交流的便利 , 接受这种被钉钉、微信随时打断的 , 变得碎片化的日常生活 。
我们陷入了后现代式的空虚和焦虑中 。 而这种感受和状态与赛博朋克的主题是高度契合的——技术、资本权力对个人的异化 。
赛博朋克作品中的城市街道?Taylor Heine
在我和李开复博士合写的新书《AI2041》里 , 我写到了在AI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 , 印度的种姓制度如何影响一个年轻女孩的爱情 。 妈妈给家里购买的一份保险 , 保险通过大数据不断计算着保险金价格 , 喜欢上一个低种姓男孩 , 这让女孩家要交的保险金快速飙升 。
这也是一个很有“赛博”感的故事 , 或许 , 你可以称它为“赛博种姓制度” 。
不仅是“种姓” , 它还能扩展到生活方方面面 , 语言行为、消费习惯、受教育程度、性别……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导致AI作出带有偏见的判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