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未来的城市会把各个不同维度的行为轨迹和数据叠加起来 , 人能够以一种量子态的形式存在 , 并在不同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切换 。 这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想象 , 科幻想象对现实发展总有一定的前瞻性 。 ”
在科幻作家陈楸帆看来 , 目前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 , 依然是碎片式的——我们的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没有太强的关联性 。 甚至 , App与App之间、游戏与游戏之间都无法互通 。 为了避免走向日益割裂的境地 , 应该增强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映射关系 , 两个平行世界里的所作所为能相互影响 。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口述| 陈楸帆
整理|宋彦
很多科幻小说都推演和畅想过人类未来的生活和城市图景 。 包括我小时候看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作家叶永烈就在书中畅想了立体交通、人造月亮、有机农业、机器人保姆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 如今 , 很多畅想都已经成为现实 。
科幻作品总是在极端的设置下进行这种推演 。 比如 , 英国作家J.G.巴拉德(James Graham Ballard)的《摩天楼》 , 背景就设置在一栋40层的大楼里 。 当大楼成为一座孤岛 , 人们如何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如何面对阶层问题 , 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幸存……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科幻作家陈楸帆
去年 , 我还参加了一个墨尔本的三年展项目 , 叫《行星城市》(Planet City) 。 这个由英国建筑师利亚姆·杨(Liam Young)发起的项目很有意思 , 有点像科幻小说 。 他假定整个地球上100亿人被放在了一座城市里 , 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除了利亚姆·杨 , 各研究领域的人都参与其中 , 基于这个设定对城市进行推演 , 我也贡献了一篇科幻小说 。 这座城市被放置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带 , 全部面积大概占地球总面积的0.02% 。 假定曼哈顿的所有材料都拆掉 , 全部运输到了热带雨林 , 建造了一个拥有清洁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新世界 。 整个城市都被巨大的太阳能反光板笼罩着 , 白天 , 太阳能积聚能量;晚上 , 湖水的一部分湖床被抬高 , 变成水力发电站 。
楼房建得密集 , 打破原有的国籍、种族、信仰和文化界限 , 形成一个超级混杂居住的状态 。 在这样的状态下 , 社会规则该如何制定 , 生活方式会有怎样的改变?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动画短片《Planet City》中的城市场景?Liam Young
这个项目基于一个威尔逊2016年出版的《地球的一半》中提出的理论 , 他建议让渡出一半的地球面积给动植物 。 这是一个极端的理论 , 在科学界有很多争议 。 但它不妨碍我们用想象和推演到极致的方式 , 探索一种人类未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
2019年 , 我参与了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 那年的主题是“城市交互” 。 我参与策展了其中的“城市升维”(Ascending City)板块 。
展览现场设在深圳福田高铁站 , 那里有地铁、高铁 , 是交通枢纽 , 每天有大量乘客、旅客在其中穿梭 。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嵌入艺术、展览 ,这本身就是对未来城市的一种想象——城市空间的功能不是被拆分、线性化的 , 它应该是多维度、综合的 。
“城市升维”的概念听起来很抽象、很遥远 , 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很近 。 比如 , 我现在在重庆 , 它是一个很有立体感的、高低错落的城市 。 很多时候 , 导航在这里是失效的 , 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二维的路线图 , 但在重庆 , 你常常要上下楼梯、过天桥 , 或者走一个通道 。如果能把立体的城市空间输入数据库 , 叠加数据层 , 与AR技术相结合 , 那城市生活将会便利很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