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三 )


从前 , 我们一直乐观地认为 , 工具理性、技术 , 尤其是AI技术是中性的 , 不带任何偏见的 , 是能够带来真正平等的 。 但现在 , 我们似乎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
甚至 , 在AI的算法下 , 这种隐藏的不公平会被不断揭示和放大 。 数据不会骗人 , 但也不会体恤人 。 种姓、性别、年龄 , 甚至生活的街区 , 其中的不公依然广泛存在 。
日常生活的“赛博”感 , 也给我带来很多写作灵感 。 我的老家在潮汕 , 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 有一次 , 我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 , 他提到一个叫贵屿的地方 , 他在那做垃圾回收 。 那里曾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场 。
那地方距我家只有一小时车程 , 但我却从不知道它 , 它是一个被隐藏、被折叠的空间 , 就像《阿丽塔:战斗天使》里的垃圾场 。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贵屿堆积成山的电子垃圾?梁旭
我的科幻小说《荒潮》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这样的县城里 , 我想把城市生活不为人知的面向剖析开来给大家看 。 当我们热情拥抱技术和享受技术为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时 , 有些人和他们所处的幽暗的角落正在被科技的残渣吞噬 。
潮汕是个很重传统的地方 , 在小说里 , 我也写到了在不远的未来 , 我们将会面对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 。 比如 , 未来 , 很多祠堂会被虚拟化 , 家族祖先、前辈会以一种虚拟人的形式出现 ,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祭拜他们 。
其实 , 这些传统已经在以融入现代科技了 , 虽然乍看起来有些荒诞 。 就像 , 在深圳 , 非常密集的城市高楼大厦中间 , 可能会突然看到一个祠堂 。 中元节 , 可以线上做法会 , 请护身符 。 进入寺院 , 扫码输入名字 , 巨大的LED显示屏上就会显示你捐了香火钱…… 老百姓已经找到一些温和的方式 , 将传统与技术重新连接 。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被楼宇包围的皇岗庄氏祠堂?深圳第一
技术能够作为一个桥梁 , 去粘合社会文化、历史与当下的生活 , 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充分地展开讨论 。
所以 , 我们今天又重新热衷于讨论“赛博朋克”文化 , 可能不再局限于美学风格、建筑风格 , 会更多地去思考我们的都市生活为什么赛博化了 , 要如何避免这种赛博化的弊端 。 这大概是很长一段时间里 , 我们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
2019年底的“深港双年展”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短的一次 , 12月底刚开幕 , 1月份疫情就来了 。 展览很快转移到了线上 。
几乎是以疫情为节点 , 我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建构和想象必然会有新的方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 , 疫情以来 , 我们“城市升维”的进度加快了 。
快速扩张的是虚拟空间维度 。 教育、工作、娱乐加速转移到线上 。 一些传统的线下行业 , 比如商业地产、影院、展览也在谋求转型的出路 。 如果假设疫情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不会彻底过去 , 我们该去做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虚拟化、数字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 城市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在思考如何营造下一个阶段的互联网生态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元宇宙”的理念被加速传播和接受了 。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参观者在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的沉浸式艺术装置
“Machine Hallucinations — Space: Metaverse”前合影
?Tyrone Siu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里 。 小说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 , 那是与现实世界共存的平行空间 。 在那里 , 人们以虚拟数字身份的形式存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