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进食、手机外放上了“黑名单” 地铁新规为文明出行“导航”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车内进食、手机外放上了“黑名单” 地铁新规为文明出行“导航”
新华社“中国网事”采访人员鲁畅 丁静
日前 , 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 将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 《办法》在规范乘客行为方面明确了“车门或站台门关闭后扒门”等影响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及“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影响运营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 , 引来网民纷纷“点赞” 。 受访人士表示 , 当前我国城市已经逐步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 《办法》的及时出台对于夯实运营安全管理基础、营造文明乘车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
《办法》对7类乘客行为“说不” 网民“点赞”支持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办法》中明确的7类约束性行为分别是:在车站或者列车内涂写、刻画 , 或者私自张贴、悬挂物品;携带动物(导盲犬、军警犬除外)进站乘车 , 携带有严重异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进站乘车;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 , 乞讨、卖艺及歌舞表演 , 大声喧哗、吵闹 , 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骑行平衡车、电动车(不包括残疾人助力车)、自行车 , 使用滑板、溜冰鞋;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 , 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 躺卧或踩踏座席;在车站和列车内滋扰乘客的其他行为 。
对于地铁内禁食及使用电子设备不能外放声音的规定 , 网民纷纷表示支持 。 微博用户“S--KKKKATE”说:“地铁内禁食利人利己 , 地铁车厢空间小 , 有些食物的味道大 , 残余垃圾还会污染车厢环境 。 ”网民“只是路人甲”说:“早晚高峰时 , 不少乘客是在上下班途中 , 需要较为安静的环境 , 这时如果有人外放手机声音过大 , 等于是让其他乘客承受‘噪音暴力’ , 让人不免心生厌烦 。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近年来屡屡出现乘客扰乱地铁乘车秩序的情况 。 今年1月 , 视频曝光“凤爪女”现身北京地铁 , 不仅在车厢内吃东西 , 还将残渣洒落地面 。 随后 , 该女子王某扬被北京公交警方查获 。 经查 , 王某扬在从霍营开往东直门方向的地铁13号线的列车上随意将食物残渣掉落在座位和地板上 , 期间有乘客要求其收拾干净 , 王某扬不但不听劝阻 , 还把食品外包装袋抛弃在车厢内后扬长而去 。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认为 , 轨道交通客流集中、空间封闭 , 其安全和秩序需要通过立法规范 。 《办法》把经常发生的、带有不良社会风气的行为作为规范焦点 , 将此前的道德约束变为法律约束 , 对规范和引导乘客文明乘车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 “同时 , 《办法》还明确了客运组织、服务等规范性要求 , 有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 , 提升广大乘客出行满意度 。 ”王成说 。
统一规范标准出台避免“要求不一”“尺度不一”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信息 , 截至2018年底 , 我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24个省份的35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 , 运营线路171条 , 运营里程5295公里 , 2018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约212.8亿人次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客流量的大幅增加 , 运营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 , 文明乘车越来越受到关注 。 近年来 , 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多个城市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 , 对乘客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
例如 , 北京市于2019年5月出台了新版《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 , 明令禁止大声喧哗或者弹奏乐器、外放音乐等 , 明确不得在列车车厢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 。 据介绍 , 对不文明乘车行为劝阻制止不听的 , 地铁运营单位有权拒绝提供乘车服务 , 并报告公安和交通执法部门 , 交通执法部门将其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 , 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 武汉也将“言谈轻声语 , 手机莫扰人”写入新版《武汉地铁文明公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