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进食、手机外放上了“黑名单” 地铁新规为文明出行“导航”( 二 )

  但同时 , 各地规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 容易让乘客无所适从 , 还需形成文明共识 。 例如 , 广州出台的地方性规定就没有涉及“地铁内使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 , 广州出台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坐守则》则没有对骑平衡车、电动车乘车行为进行约束 。

  王成认为 , 无论从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的角度 , 还是基于增强乘客文明出行意识的考量 , 都需要出台统一的“顶层设计” , 对于乘客行为加以规范 , 倡导文明乘车 。 此次公布的《办法》 , 明确了影响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 , 以及影响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 , 将对常见的不文明乘车行为进行规范治理 。

  营造地铁文明既要“管”又要“引”

  受访人士认为 , 明年4月《办法》正式实施后 , 如何落实是关键 。 相关部门要开展执法督查 , 及时发布相关的处罚结果 , 督促乘客自觉遵照执行;同时 , 还需对乘客正确引导和温馨提示 , 不断提升提高市民自我约束能力 。

  王成表示 , 目前 , 《办法》中虽然对影响安全和秩序的行为以“禁止”和“不得”进行明确 , 但并没有明确乘客违反相关规定后的法律后果 , 因此需要与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 , 依法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 , 提升法律震慑力 。 同时 , 还要加强对于乘客文明出行的引导 。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主管部门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 , 让《办法》中的规定内容深入人心 。 ”王成说 , 对于乘客的违法行为 , 运营企业工作人员要及时介入进行劝阻 , 提高保全证据意识 , 在无法快速制止的情况下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报告 。

  一位北京地铁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现实工作中 , 遇到在地铁吃东西、推销等行为 , 都会第一时间上去劝阻 , 大部分人听到劝阻后能够有所收敛 。 但毕竟地铁人流量非常大 , 有些不文明行为很难及时发现 。

  “《办法》的发布 , 是对每一个人的一次文明提醒 。 ”网民田凯说 , 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的表现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 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 。 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 , 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 一起营造整洁清新的地铁乘车环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