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建设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算法强化责任 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建设

  ● 积极推进网络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 旨在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也需要学校、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 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网络 , 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青少年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

  ● 要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 首先要甄别用户身份 , 逐渐让这种模式从备选项成为必选项;其次可考虑建立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模式 , 或者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共享模式 , 尽量打通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使用过程及内容池

  ● 在建设青少年内容专属算法过程中 , 要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 , 用主流价值观来统领各平台算法 , 而不是让各平台利用自动分发机制 , 给未成年人进行内容推送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 杜 晓 实习生 杨美杰

  近日 , 国家网信办继续深入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 , 统筹指导六间房、花椒直播等24家网络直播平台 , 搜狐视频、百度视频等9家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 。

  据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 最近一批上线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建设 。 今年8月 , 国家网信办对此前上线青少年模式的20家网络视频平台的防沉迷效果进行了评估 , 指导相关平台调整优化功能设置 , 全量清理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

  据了解 , 在总结推广前期经验基础上 , 这53家上线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实现了统一运行模式、统一功能标准 , 在该模式下关闭站内搜索、弹幕评论、内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 , 仅推荐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 , 确保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池更加健康有益 。

  距离青少年模式上线已有数月 , 其实施现状如何?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法制日报》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采访 。

  短视频用户增长快

  青少年模式遭冷遇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 , 我国的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 , 占网民整体的88.8% 。 在我国网民群体中 , 学生占比最大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使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数量确实比较多 。

  今年16岁的姜晓华(化名)是山东省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 , 因为长相帅气且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近万名粉丝 , 所以被同学们笑称为“网红校草” 。

  姜晓华告诉《法制日报》采访人员:“我们班的同学基本都玩这些短视频软件 。 不过平时在学校是不允许玩的 , 只有放假回家才能玩 。 ”

  姜晓华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 每隔两周放一次假 。 在校期间 , 学生需把手机交到班主任那里寄存 , 等到隔周周五放假时才能从班主任那里拿回手机 。

  “我经常看一些比较有名的短视频平台 , 包括游戏直播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明星的视频 , 或者带有励志色彩的视频 。 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有名的网红做一场直播能赚不少钱 。 所以有的人也会幻想自己能成为网红 。 ”姜晓华说 。

  “我前几天就就刷了很长时间的短视频 , 这几天不能再玩了 。 刷短视频挺消磨时间 , 有时候确实很难控制住自己 。 我曾经卸载过好几次短视频软件 , 但总是又忍不住装上了 。 ”姜晓华说 , 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游 , 每次卸载短视频App的原因都是怕自己沉迷刷视频 , 耽误学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