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上,那位手机被扔出窗外的爸爸,终于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

高速上,那位手机被扔出窗外的爸爸,终于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  
文章图片  
闺蜜给我讲了她的一个朋友全家3口自驾游中的一个小故事 。   
孩子3岁 , 正是闲不住的时候 , 哪怕是坐在宝宝椅上 , 也扭来拧去的不愿消停片刻 。 孩子的妈妈在开车 , 不能分神;于是孩子的爸爸闹不过来 , 就和孩子玩 。   
他忽然把孩子的小背包举起来 , 趁孩子不注意 , 做了一个打开窗户抛出去的动作 , 然后顺手就把背包藏在了自己身后 。   
孩子惊呆了 , 那是他最喜欢的小背包 , 顿时不玩了 , 开始哭闹起来 。   
爸爸做出一个神秘的姿势 , 示意孩子安静下来 , 打开孩子身边的窗户 , 变魔术一样又把背包“变了”回来 。 孩子立即停止哭泣 , 开心地拍起手来 。 爸爸也得意洋洋 , 问孩子自己厉害不厉害?  
说时迟那时快 , 孩子忽然抓着爸爸放在座椅靠背上的手机 , 飞速地把手机扔了出去 , 然后瞪着亮晶晶的眼睛 , 等着爸爸再把手机变回来……  
好在那会儿 , 高速上车辆稀少 , 扔出去的手机没有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孩子妈妈在万幸之余 , 发朋友圈说了这件事 , 还特意指出:这下“猪队友”总算明白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不一样的脑回路了吧!、  
高速上,那位手机被扔出窗外的爸爸,终于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  
文章图片  
模仿 , 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  
小孩子学习东西 , 主要在于模仿 。   
事实上 , 在出生后的4个小时中 , 婴儿就已经具备了模仿能力 。 比如让婴儿模仿张嘴、噘嘴或者在嘴巴里转动舌头等动作 , 只要婴儿认真的看到了 , 他就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 。   
在上个世纪 , 有位科学家做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 。   
实验的对象是一位18个月龄的婴儿 。   
实验的方向是让婴儿观察成人的行为 , 并且鼓励婴儿做出同样的尝试 , 如果面对失败 , 婴儿会怎样处理 。   
高速上,那位手机被扔出窗外的爸爸,终于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  
文章图片  
实验的过程分为3个步骤:  
1、婴儿观察成人将小哑铃拉开并成功的过程;  
2、成人给婴儿一个过大的小哑铃 , 让他尝试拉开 。 婴儿最初直接使用成人的方式 , 用两只手去抓小哑铃 , 并做出向外用力的动作 。 但是小哑铃太大 , 婴儿拉不开 , 失败了 。   
3、婴儿开始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 最终他把哑铃放在桌子上 , 用两只手拉另一端 , 成功拉开哑铃 。   
实验说明:孩子善于通过模仿来学习并进行自我创造 。   
对于扔手机的孩子来讲 , 爸爸能够扔背包 , 自己自然也可以扔任何东西啊 。 这就是孩子的超强模仿能力 。   
高速上,那位手机被扔出窗外的爸爸,终于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  
文章图片  
孩子的最初学习 , 具有典型的单向思维特点  
同样是一个实验 , 很能够诠释孩子的这个思维特点 。   
在孩子的注视下 , 把两只同样大小的量杯装满同样多的水 , 然后把其中一个量杯里的水倒入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 , 随后问孩子 , 那个杯子里的水多?  
即便是目睹了全部过程 , 但是5岁以内的孩子 , 大多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 。 因为这就是孩子的单向思维 , 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的经验 , 而无视客观的条件 。   
所以 , 在教孩子一些知识的时候 , 千万别认为孩子理所应当的可以转换或者理解 。 他们的单向思维能力 , 暂时无法满足举一反三的条件 。   
同样对于扔手机的孩子来讲 , 爸爸能够把扔掉的背包变回来 , 那么手机也是可以变回来的 , 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变回来的 。 这就是他们的单向思维特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