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你喜欢我的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你了|回避型依恋自愈指南( 二 )

  
几分钟后 , 母亲回来 , 再观察母亲和婴儿的互动方式 , 根据实验分类后一共有四种类型:  
从知道你喜欢我的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你了|回避型依恋自愈指南  
文章图片  
1、安全型:母亲在的时候 , 婴儿可以尽情玩耍 , 母亲离开后 , 婴儿表现出焦虑 , 想要寻找妈妈 , 但是妈妈回来之后哄一会 , 婴儿的情绪就会恢复平静 , 继续玩耍 , 这种类型有60%左右 。   
2、焦虑型:母亲在的时候 , 婴儿可以自由玩耍 , 一旦发现母亲离开 , 就会情绪失控 , 即使母亲再回来 , 也还是无法停止哭闹 , 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 这种类型有15%左右 。   
3、回避型:这类孩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 , 你会发现他们在母亲在场的时候 , 几乎跟母亲没有什么互动 , 就是自己在玩 , 母亲走了也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澜 , 母亲再回来 , 依然没有什么反应 , 这种看似没什么问题的反应 , 其实大有问题 , 这类孩子占20%左右 。   
4、复杂型:还有一类孩子 , 表现比较复杂 , Ainsworth的助手在分类的时候 , 发现有那么一小部分婴儿 , 没法归为回避型 , 也没法归为焦虑型 , 他们似乎是这两者特点都有 , 甚至还有一些别的反应 , 比如有些婴儿哭着喊着要找妈妈 , 但是妈妈回来之后 , 抱在怀里 , 婴儿又突然生气地打妈妈(让我想起来某个青春恋爱剧中的女主 , 天天想着男友回来找自己 , 结果男友真回来了 , 却又骂人家) 。   
在接连做过很多次试验后 , 发现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婴儿是这样的 , 于是就把他们单分了一类 , 这个类型的依恋模式比回避型还要命 , 以后有机会讲 , 不过还好只占5% 。   
从知道你喜欢我的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你了|回避型依恋自愈指南  
文章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 , 依恋类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 是先天遗传吗 , 还是后天影响?  
其实都有 , 不过在1岁前和养育者互动的方式影响更大一些 。   
我听过很多孩子家长有这种想法:婴儿哭闹的时候 , 不要马上就过去抱 , 不能形成依赖 , 不然以后一哭就抱 , 哪有你累的 。   
负责任地说 , 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 , 养育者就是ta的一切 , 进食、排泄、甚至翻身都要全部依靠养育者 。   
站在婴儿的角度考虑一下 , 如果饿了想要进食 , 在发出需求信号之后 , 没有人回应 , 那就相当于直面死亡 , 那种即将被饿死的焦虑、恐惧感 , 会随着时间直线上升 , 这种感觉也会深深地埋进婴儿的潜意识中 。   
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本主义马斯洛金字塔来解释 , 越在底层的需求 , 在受到剥夺时 , 对其内心的影响就会越大 , 所以安全感被动摇的时候 , 对于一个婴儿的影响有多大 , 我们可想而知了 。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就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恐惧、焦虑中 , 学会了一个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方式——回避 , 或者说无视 。   
就是“我不关注这件事 , 我不把希望、情感寄托在你身上 , 我就不会受伤 。 ”  
这种和早期养育者的客体关系(认知行为心理学上也叫早期信念) , 会在以后投射在他们遇到的每一个关系上 。   
从知道你喜欢我的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你了|回避型依恋自愈指南  
文章图片  
刚才也说到了 , 回避型依恋的人并不是不需要亲密关系 , 而是他们因为早期的经历 , 而形成了一种不太正常的“信念” , 可能有人会觉得 , 这还不好改吗 , 以后多注意就好了啊 。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 既然说是信念 , 就肯定是根深蒂固 , 扎根于潜意识中的 。   
就像卡尔荣格说的那样:当你的潜意识没有意识化的时候 , 我们会把它称之为“命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