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科恐龙新属种“内蒙古蝶猎龙”
文章图片
“内蒙古蝶猎龙”的头骨右侧视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采访人员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 , 该所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原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合作 ,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乎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晚白垩世(约8300万-7000万年前)地层中 , 最新研究发现小型伤齿龙科恐龙新属种化石 , 命名为“内蒙古蝶猎龙” 。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裴睿、赵祺、徐星与合作单位科研人员等共同完成的这项恐龙重要研究成果论文 , 近日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线上发表 。
文章图片
“内蒙古蝶猎龙”蝴蝶形的系统发育位置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科研团队介绍说 , 伤齿龙科恐龙是一类中小体型的兽脚类恐龙 , 和鸟类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 与鸟翼类、驰龙类恐龙共同构成近鸟类恐龙 , 因此 , 伤齿龙科恐龙的研究对理解非鸟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重要意义 。
伤齿龙科恐龙新属种“内蒙古蝶猎龙”的发现表明 , 晚白垩世东北亚陆地生物群的多样性程度比之前认为的更高且更复杂 , 对理解近鸟类恐龙的演化模式以及东北亚晚白垩世的古生态和古环境历史意义重大 。
“内蒙古蝶猎龙”化石正型标本包括一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和部分半关联的头后骨骼 , 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16-2017年在巴音满都乎晚白垩世坎帕阶的乌兰苏海组地层开展调查时所采集 。 经研究对比 , 发现其形态学特征尤其是头骨和椎体的形态区别于其他已知的伤齿龙科成员 , 代表一个较进步的小体型短吻伤齿龙新类群 。 由于其前部背椎神经棘向侧前方膨大 , 从背侧看去呈现特有的蝴蝶状 , 故命名为“内蒙古蝶猎龙” 。
科研团队表示 , “内蒙古蝶猎龙”是戈壁盆地坎帕阶命名的第七种伤齿龙 , 也是第二种被命名的晚白垩世短吻伤齿龙类 。 骨组织学研究表明 , “内蒙古蝶猎龙”正型标本生长速率已经开始降低 , 说明该个体死亡时处于亚成年阶段 。
文章图片
“内蒙古蝶猎龙”蝴蝶形的背椎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中国发现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科恐龙新属种“内蒙古蝶猎龙”】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 目前发现所有的晚白垩世伤齿龙在伤齿龙科中构成一个较进步的单系类群 , “内蒙古蝶猎龙”位于这个单系类群靠近基部的位置 , 仅比报道于蒙古国晚白垩世的“阿尔马斯龙”要晚分异一些 , 两者是已知晚白垩世伤齿龙科恐龙中仅有的短吻型代表 , 其头骨特征兼具更早期分异的早白垩世伤齿龙的基本轮廓和其他晚白垩世伤齿龙的细节骨骼特征 。
对比研究还发现 , 戈壁盆地晚白垩世坎帕阶的伤齿龙在头部和前肢形态上有较大分异 , 表明这个时期有限地理区域内的伤齿龙在取食策略上可能已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