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容貌焦虑” 医美广告强监管落地

_原题是:击碎“容貌焦虑” 医美广告强监管落地
容貌不佳就是懒惰贫穷?容貌出众就是勤奋成功?近年来 , “容貌焦虑”一词频现 , 颜值经济演变成一门生意 , 但乱象也层出不穷 , 其中医美广告成“重灾区” 。 继此前公开征求意见后 , 《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出台 。 11月2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指南》 , 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打击制造“容貌焦虑” 。 然而 , 医美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 , 虚假宣传医生资历、整容失败等乱象丛生 。 随着医美广告监管政策落地 , 医疗美容市场进一步被规范 。
重点打击
《这届年轻人该怎么对抗容貌焦虑?》是美莱医疗整形美容医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一文 , “其实很多女孩都有过这样那样的容貌焦虑 , 她们嫌弃自己皮肤不好、鼻子不够挺……为了自信 , 她们选择整形或其他方式改变自己” 。 在推文中 , 美莱将容貌焦虑和整形两个话题结合起来 , 紧接着在推文附上了各个项目的价格 。
但现在 , “容貌焦虑”相关的宣传行不通了 。 《指南》提到 , 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 , 着力解决危害性大、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 。
其中 , 制造“容貌焦虑”被列在了首位 。 《指南》称 , 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 制造“容貌焦虑” , 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是重点打击情形之一 。
此外 , 违反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等法律法规规定 , 对未经药品管理部门审批或者备案的药品、医疗器械作广告;宣传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的诊疗科目和服务项目;宣传诊疗效果或者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证明;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对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宣传与医疗美容相关的疾病治疗功能等情形也将被重点打击 。
新氧科技风控委员会负责人张力明表示 , 医疗美容同时具有医疗属性及消费属性 , 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指南》规范了医疗美容市场 , 也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乱象丛生
医美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 。 《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 , 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约1975亿元 , 预计到202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3115亿元 。 然而 , 频繁发生的事故乱象也让行业饱受争议 , 虚假广告、编造评价、仿冒混淆层出不穷 。
有的机构虚构诊疗前后对比图 , 有的一味鼓吹产品或服务疗效 , 通过使用虚假案例、虚构疗效等方式 , 对医美效果进行夸大、虚假宣传 , 对风险、后遗症避而不谈 。
据中消协统计 , 2015-2019年 , 中国医美行业投诉大幅增加 , 2019年医美行业投诉6138件 , 是2015年的近13倍 。 日前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1年度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典型案例(第三批) , 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医生资历、机构资质荣誉、医美产品功效、服务疗效 , 通过“刷单炒信”、直播等方式虚假宣传等行为被曝光 。
“容貌焦虑”渲染 , 虚假宣传横行下 , 整容失败案例频发 。 今年2月 , 演员高溜在微博发长文讲述了自己做鼻子整形手术失败的不幸遭遇 , 引发各界对医美乱象的广泛讨论 。 7月 , 网红小冉在某整形医院进行抽脂手术后感染身亡……
相较之下 , 医美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 据艺星医美此前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 , 2015-2017年 , 其三年营收合计超20亿元 , 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长率达196.1% 。 鹏爱医美此前的招股书显示 , 2016-2018年 , 鹏爱医美的收入分别为5.85亿元、6.97亿元和7.61亿元 。 根据最新数据 , 鹏爱医美2020年营业收入约为9.02亿元 , 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