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采访人员 聂春洁)11月1日~2日 , 作为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主旨报告会的分场活动 ,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10场专场会议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历时两天的10场专场会议主题包括MEMS与智能传感器、传感器材料、健康医疗、分析检测、智慧社会、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汇农业、流程工业及机器视觉等多个方面 , 相关研究方向的院士、专家、产业界代表通过专题报告形式 , 深入交流传感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 , 介绍国际前沿研究热点 , 并与现场观众展开互动交流 , 全面构筑一个碰撞思想、创新体验、深化合作的开放式空间 。
信息物理融合是大势所趋
万物互联 , 传感器是基础 。 传感器是多学科的高技术聚合物 , 目前正在向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低功耗、高精度等方向发展 。 与会专家表示 , 智慧赋能产业 , 即精准时空+全面感知+低时延高可靠通信+深度智能处理 ,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大势所趋 , 信息感知和传感关键技术将在即将到来的新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革命中 , 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推动传感器发展 ,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 在先进传感系统与智能机器人专场 , 与会的院士和专家围绕人机协同方向 , 对备受关注的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细节展开详细介绍 , 并用具体案例帮助观众感受外骨骼的多种应用场景 。 专家表示 , 机器模拟人类智能持续发展 , 先进传感系统增强环境感知能力 , 现代网络技术支撑计算服务环境 , 动态先进感知技术 , 人的智慧与环境感知数据驱动智能赋能机器 , 将使机器更加智能 , 人更加智慧 。
感知技术进入微纳尺度阶段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李铁在题为《仿生生物微纳传感器》的主题报告中 , 介绍了仿生生物微纳传感器的研究背景 , 并且以蜘蛛为例 , 讲述了狭缝传感器的研发经过 , 指出仿生感知技术进入微纳、分子尺度阶段 , 并且涉及到了仿生学、材料学、传感器、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等学科技术领域 。 报告还介绍了仿生嗅觉传感器的硅纳米线材料 , 分享了嗅觉生物敏感材料的选择方法、仿生光探测器机理及检测原理、石墨烯探测器的检测方法 。
重庆大学教授温泉作了题为《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发展与应用》的主题报告 。 报告首先讲述的是微光学器件的发展历史及应用 , 简单介绍了三种类型的光学器件 , 重点介绍了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 。 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具有体积小、低耗能、低成本的优势 , 是现代光谱分析检测设备新形势核心公共部件 。 报告介绍了其潜在应用 , 分享了高光谱成像的应用 。
武汉大学教授黄卫华在题为《柔性可拉伸电化学生物传感》的主题报告 , 介绍到为了实现柔软、形变细胞/组织的精准测量 , 发展柔性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 , 并通过多种策略提升检测灵敏度、选择性以及抗污染等性能 , 在此基础上了实现了多种类型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的实时监测 。
传感器技术造福百姓生活
传感器产业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 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食品安全领域 , 传感器技术也有着广泛应用 。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段忆翔分享了《呼出气用于癌症早筛的高精度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与仪器的研究》主题报告 , 介绍了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疾病密切相关 , 并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巨大潜力 。 实验室通过对癌症患者呼出气中的痕量组分进行精确分析 , 致力于开发基于呼出气的非侵入式诊断模型及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仪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