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采访人员 高凯)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 被视为“原创性最强、科学价值最高”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由中国科学院包信和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团队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 。
作为核心技术 , 催化在能源转化、材料合成、环境保护及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 而包信和院士所带领团队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 , 借助微至“毫末”的纳米尺度的空间以及界面限域效应对催化体系电子能态进行调变 , 实现催化性能的精准调控 。

文章图片
图1/2
包信和院士 谢震霖 摄
解密“黑匣子”
现代化工中 , 大多数产品生产都与催化过程息息相关 。 人类一直在探索催化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活性中心的构建原理及其催化机理 。 然而 , 长久以来 , 催化过程却被视为“黑匣子” , 揭示这个“黑匣子”将会大大促进资源优化利用和高效催化剂的创制 。
二十年来 , 包信和带领的团队所致力于研究的 , 正是这个“黑匣子”秘密 。
经过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和实践 , 包信和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借助纳米尺度的空间、界面等限域效应对催化体系电子能态进行调变 , 实现了催化性能的精准调控 , 提出“纳米限域催化”概念 。
“我们给出了‘黑匣子’里的可能性 , 由此就有了精准调控的路径 。 ”包信和说 。
至于这种“精准调控”能做什么 , 包信和举出当下最受关注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例子 。
近百年来 , 为了以煤为原料获得乙烯、丙烯、丁烯等低碳烯烃 , 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技术是传统费托合成技术 , 受限于催化作用原理 , 该过程需要大量水 , 且能耗大 。
而随着纳米限域及界面限域概念的形成和完善 , 包信和研究团队另辟蹊径 , 使得新技术不需要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 , 工艺流程短 , 可显著降低工艺水耗、过程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 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由此成为可能 。
2016年3月 , 《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 , 并同期刊发了以“令人惊奇的选择性”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 , 认为未来该过程在工业上将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
目前 , 包信和院士团队成功拓展OXZEO?催化剂设计思想 , 初步创建了煤经合成气直接转化新技术平台 , 实现了系列高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定向合成 , 引领了节水、节能高效煤化工发展新方向 。

文章图片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原始创新 始于毫末】图2/2
包信和院士 谢震霖 摄
“科学只要方向对 , 就不怕路途遥远”
毫末之中的奥秘得以揭开 , 背后是包信和院士和他的团队长达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 。
上世纪90年代 , 得知中国科学院希望引进一批国际高层次人才 , 远在德国的包信和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待遇 , 毅然来到大连化物所 ,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充满斗志 , 将研究瞄准催化中的关键问题 , “解密催化黑匣子” 。
由于“黑匣子”破解的难度很高 , 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迷 , 然而包信和始终笃信已经选择的研究方向 , “在纳米催化这条研究道路上 , 团队坚持了20多年 。 但团队始终相信 , 科学研究只要方向对 , 就不怕路途遥远 。 ”
突破多少带些偶然性 。 2006年 , 在将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填充到碳纳米管的过程中 , 研究团队发现某些实验数据超出预判 , 而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包信和的关注 , 随即是专注于目标的大量研究试验 , 突破瓶颈后 , 终于水到渠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