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材料世界里“造孔”】
文章图片
赵东元教授(右)在实验室 成钊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3日电 (郑莹莹 殷梦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 , “相当于拿个凿子 , 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 。 研究多孔材料多年 , 他养成了一种职业病——但凡看到什么材料 , 都想把它打成孔 。 各种“异想天开” , 也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
3日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 , 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李伟教授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 , 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时间拨回1998年 , 那年 , 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 , 从洛杉矶直飞上海 。 在复旦大学 , 赵东元一呆便是23年 , 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 。
赵东元刚回国时 , 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较大 。 复旦大学为这位引进人才提供了3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 。 赵东元买了一台电脑 , 坐进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 , 写起了研究计划 , 带着5个本科生 , 便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
“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 , 孔径在2纳米至50纳米 。 而功能化介孔材料 , 是将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 。 ”赵东元说 。 他介绍 , 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材料体系 , 具有规则排列、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及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吸附容量 , 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2001年左右 , 介孔材料都还局限于无机材料 。 赵东元突发奇想: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材料 , 能不能创造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 , 又软又轻又好用 , 还能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高价值?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 , 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 , 苦战5年 。 回顾整个过程 , 赵东元感慨 , 实验之所以做成 , 一是因为“异想天开” , 二是因为足够幸运 。 “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 , 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 。 ”他如此描述 。
如何面对当中的“科研失败”?赵东元在受访时说 , “因为我们是实验科学 , 真的还是有很多失败 , 不可能都成功 。 我觉得 , (允许)失败 , 是一个科学家必有的素质 。 ”
而他的应对之道是:不断分析 , 找到经验 , “关键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 而在于分析 , 真的去坐‘冷板凳’ , 慢慢去琢磨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再取得进展 。 ”
赵东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 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 , 既然能创造出这个结构的材料 , 那么肯定会能找到它的用途 , 哪怕目前看来还较昂贵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