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量产”虚拟偶像,在春日里堆起“海市蜃楼”


巨头“量产”虚拟偶像,在春日里堆起“海市蜃楼”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尹太白
【巨头“量产”虚拟偶像,在春日里堆起“海市蜃楼”】来源/DoNews(ID:ilovedonews)
举办巡回演唱会、接拍广告代言、参与直播带货、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 虚拟偶像的热度正不断升温 。
目前 , 虚拟偶像主要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 , 为了在呈现效果上与真人偶像媲美 , 除了相貌衣着 , 鲜明的人设也同样重要 。 相较于明星艺人 , 数字化的虚拟偶像可塑性和可靠性都要由于前者 , 特别是面对真人偶像因劣迹行为屡屡塌房时 , 虚拟偶像被寄予与粉丝建立情感连接的新物种 , 并由此撬动一个难以估量的消费市场 。
2020年4月 , 美国饶舌歌手Travis Scott用其虚拟人身份在游戏《堡垒之夜》里举办了一场直播演唱会 。 除了收获上亿次的观看外 , Travis Scott本人更是吸金2000万美元;同月 , 美食类虚拟偶像“我是不白吃”在抖音直播首秀的观看人数达到了312万 , 峰值在线人数超过4万人 , 最高单场成交总额甚至达到了866.9万元 。
当下 , 虚拟偶像产业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 , 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 , 同比增长70.3% , 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 , 2020年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645.6亿元 , 预计2021年为1074.9亿元 。
据不完全统计 , 仅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 就有DOTA2官方虚拟偶像“dodo”、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推出首支单曲的虚拟偶像“哈酱”等虚拟偶像先后引发热议 , 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中 。
虚拟偶像成流量密码
巨头入局 , 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产业价值和市场潜力将被释放 。 在虚拟偶像的赛道中 , 阿里、腾讯、字节、小红书、B站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无一例外地竞相加码 。
与二次元文化连接最为紧密的B站 , 可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 早早便开始布局虚拟偶像产业 。 2018年9月 , B站高调宣布增持香港泽立仕的部分股份 , 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 。 而香港泽立仕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禾念 , 是目前中国人气最高的虚拟偶像洛天依的持有者 。 这也意味着 , B站已基本掌握了洛天依这一IP的话语权 , 并拥有充分挖掘洛天依商业价值的条件 。
从财报数据来看 , 虚拟偶像业务的确为B站创造了不菲收入 , 并且旗下的虚拟主播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 2019年一季度 , 有超过6000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 , 观看人数接近600万 。 当季 , 其直播及增值服务业务的收入为2.9亿元 , 由虚拟直播带来的营收占比约为40% 。
此后 , B站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虚拟偶像业务 , 包括开设虚拟主播特色分区 , 为主播提供一键创建虚拟形象的功能 , 通过活动和赛事运营提升虚拟主播的受关注程度等 。 与此同时 , B站还加快了对虚拟偶像全产业链的布局 , 投资的公司包括音乐制作商、演唱会技术供应商、VR动画技术供应商等 。
2020年 , B站上虚拟主播的订阅和打赏同比增长350% 。 到2021年二季度 , 其直播及增值服务业务收入同比提升98%至16.3亿元 , 虽然由虚拟直播带来的营收占比没有被公开 , 但根据B站CEO陈睿在公司12周年的主题演讲中透露 , 目前B站已拥有32412位虚拟主播、偶像 , 每月有约4000多名虚拟主播开播 , 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虚拟主播平台 。
极大程度上 , 虚拟偶像为企业和平台带来了拓宽业务边界的新可能 , 同样觊觎这一赛道的就包括字节跳动 。 今年7月19日 , 专注开发虚拟偶像的乐华娱乐发生工商变更 , 字节跳动关联公司跃动科技作为新增股东引发行业关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