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复生一号



复活 复生一号

文章插图
白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7月21日晚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这不是“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首次被下达“灭绝通知书” 。两年前,一篇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称,预计2005年-2010年时白鲟已经灭绝 。
著名鱼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严格来说,一个物种绝迹50年才能视作灭绝 。照这个标准,我们和白鲟也许仍未到“说再见”的时候 。比如,比白鲟更早“绝迹”的长江鲥鱼,至今仍未宣布其灭绝 。不少鲟鱼专家表示,他们仍然心怀希望,期盼有一天白鲟会重新在长江中嬉戏,“一个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的物种,其生命韧性是值得期待的” 。
进化两亿年的“超长待机”物种为何集体走向濒危
据IUCN最新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鲟鱼仍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为此,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七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
“鲟鱼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与它同时期的许多物种都灭亡了,为何‘活化石’们在短短几十年内集体走向濒危,这很值得研究,更值得人类警醒 。”鲟鱼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庄平说 。
以白鲟为例,这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至今的古代鱼类之一 。在我国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 。在史料记载中,最大的长江白鲟可长到七米多长、重千斤以上 。
为何“超长待机物种”迅速走向灭亡?庄平认为主要有两大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 。一方面,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原有栖息地不再适合鲟鱼生存;另一方面,几十年前,鲟鱼是全球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鱼类资源的补充速度跟不上捕捞强度,导致所有种群大幅衰退 。
上世纪70年代,长江白鲟一年的捕捞量在5吨左右,仅仅30年后就踪迹难觅,其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叹息 。它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然后将其放生并跟踪 。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的白鲟电波信号也消失不见 。
长江鲟鱼相继“消失”,下一个会轮到中华鲟吗
长江里曾经生活着三种鲟鱼——白鲟、长江鲟和中华鲟,目前前两者被IUCN宣布灭绝和野外灭绝,下一个会轮到中华鲟吗?
“中华鲟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庄平表示,“我们已经5年没有在长江口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踪迹了 。”
距离上海2800公里的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是中华鲟重要且几乎唯一稳定的“产房”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华鲟不得不沿长江顺流而下寻觅新的产卵场 。从对中华鲟的科学监测来看,2015年春夏,长江口曾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此后难觅踪影 。这意味着,中华鲟寻找新“产房”的过程或许并不顺利 。
复活 复生一号

文章插图
中华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摄
人工繁育是保持鲟鱼种群的重要手段,好在中华鲟已经走通了人工繁殖之路 。30多年来,国内多个机构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且还在继续放流之中,补充了中华鲟的野外种群 。庄平表示,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还需要大量深入研究,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太少太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