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的王大中院士 , 是一位瘦削而谦和的老者 。 在他的带领下 , 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历经几代人 , 勇攀核能安全利用高峰 , 将“固有安全”的核反应堆 , 从外国人眼中的“神话”概念 , 变成中国人手下的“现实”杰作!
“科研如登山 , 过程充满困难、挫折和风险 。 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劲 。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王大中表示 , “科研工作是崇高的事业 , 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 。
韧劲:自强不息的奋进
在王大中看来 , 韧劲就是遇到挫折时 ,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 。
这种韧劲 , 使他在少年时代崭露头角 。
他年少时在天津读书 , 南开中学是他从小向往的名校 。 但1947年小学毕业时 , 因天降大雨错过了南开中学报名时间 , 只好先进入别的中学读书 。 1949年3月南开中学招插班生 , 王大中已读到初二下学期 , 得知消息后马上报考 , 获得录取 。
1953年 , 王大中报考清华大学 , 进入机械系学习 。 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 , 清华大学1956年成立工程物理系 , 从校内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转入该系 , 品学兼优的王大中首选入围 。
王大中在彭桓武、朱光亚等大师的课堂中体会到了物理世界的玄妙 , 又在一部介绍核电站的科教片中感受到核工程的宏伟 , 由此树立自己的科研志向 , 在高年级分专业时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 。
这种韧劲 , 使他在青年时代融入集体 。
1958年 , 王大中毕业留校 。 当时清华大学提出自行设计建造2000KW(千瓦)屏蔽试验反应堆 。 方案得到国家批准 , 基地选址燕山脚下 。
17个供应系统 , 数千个机器零部件 , 几百台仪器设备 , 20万米管线……技术上所有人都很陌生 , 屏蔽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 , 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 研发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 , 没人见过真正的反应堆 。 师生们在吕应中教授的带领下 , 从做“马粪纸”工程模型开始 , 用几十台手摇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 , 经过6年奋斗 , 于1964年成功建成反应堆 。 在这个坚韧的集体中 , 王大中既参与了物理设计、实验、调试运行 , 又做模型、挖地基、搬砖头 , 经受全面锻炼 , 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
这种韧劲 , 使他在中年时代放眼世界 。
1980年秋 , 45岁的王大中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 , 赴德进修 。 他先在弗赖堡的歌德学院学了4个月德语 , 次年1月进入联邦德国于利希核研究中心 , 师从苏尔登教授 。
这个超龄学生 , 很快就给“球床堆之父”苏尔登教授带来了惊喜 。
王大中选择当时最前沿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方向 , 提出环形堆芯的新概念 , 将单堆功率从20万KW提高到50万KW 。 这一发明 , 后在德、美、英等国获得发明专利权 。 他以此成果写出90余页德语论文 , 以全优成绩通过答辩 , 于1982年9月获得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
短短两年 , 学会一门陌生的语言 , 并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大学里拿下博士 , 王大中的韧劲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 而未来更大的奇迹 , 也于此萌芽 。
悟性:“固有安全”的实践
让王大中拿下博士学位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研究 , 成为他此后一以贯之的研究方向 。 这种核反应堆的最大优势 , 是可以实现核反应堆的“固有安全”!
“固有安全”概念最初于1956年由美国著名核科学家泰勒提出:要使公众接受核能 , 反应堆安全必须是“固有的” 。 他还提出一个验证实验:抽出所有控制棒!抽出所有控制棒而堆芯不熔毁 , 设计才足够安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