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

来源:三个料理人

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

文章插图

蔡澜有一篇文章记述了他的大连之行,特别提到了菜市场里的焖子。
“小贩小火加热,放进切成小块的焖子,用筷子翻动把皮煎得焦黄,放入盘中备用。另一厢,用臼子里捣碎的蒜泥、小磨磨出的麻汁,大量地淋在刚煎好的焖子上面……就那么一吃,哈哈,中了焖子的毒。”
焖子,其实就是地瓜淀粉与水混合、搅拌、加热、凝固成的胶状的块,然后再切成小块,小火少油,慢慢地煎至两面金黄。
在北方很多地区,这样热乎出锅的焖子,搭配不同的配料,咬下去,软、糯、香、脆,尽在口中。

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

文章插图

01 焖子,大连人的乡愁【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对于远离家乡的大连人来说,最怀念的味道不会是什么生猛海鲜,而是焖子。
街边的一个小门脸,支上一大口平底锅,焖子就在锅里滋滋啦啦的作响,一阵小风吹过,没有大连人能抵抗得了这音效和香气的双重诱惑。
制作焖子的原料特别简便,就是地瓜淀粉和水混合,一边加热,一边搅打成半透明的糊状,所有做焖子也被叫做“打焖子”。
打焖子一般用地瓜淀粉,也就是红薯淀粉。与其他种类的淀粉相比,地瓜淀粉是所有淀粉里颜值最低的一种——黑,但是劲力却特别强,所以焖子才能够在锅中久煎不烂。

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

文章插图
红薯淀粉
虽然大连人至爱焖子,但是它的起源并不在大连,而是在渤海对岸的山东烟台。
据山东福山烹饪协会编撰《鲁菜之乡——福山》中记载,焖子是山东烟台芝罘岛的门氏兄弟不经意中创制出来的。
一百多年前,门氏兄弟在烟台以卖粉条为生,有一天粉坯做好了,却因为下雨,做不成粉条。情急之下,门家兄弟请来乡亲们,吃用油锅煎炒的粉坯。
为了防止吃坏肚子,门氏兄弟特意将山东特产的大蒜捣成蒜酱拌在油煎粉坯中,没想到这无奈之举居然得到好评。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门家兄弟支锅立灶改做卖油煎粉坯,当食客问及名字时,门家兄弟想了想自己的姓氏,随口说出“门子”,后来又觉得不妥,取名为“焖子”。

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

文章插图

后来,随着闯关东的人潮来到大连,鲁菜和各种小吃也接踵而来,其中也包括焖子。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焖子是改善人们匮乏口味的小吃,随着物质渐渐充裕起来,焖子成为一代大连人的童年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在大连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商贩推着小车或者搭个小棚卖焖子。
更常见的其实是在菜市场,大人们进去买菜,孩子们坐在焖子摊上,用两根细细的铁丝“窝”成小叉子,扎起一块煎得焦黄的焖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

焖子:一块淀粉,凭什么能征服北方?

文章插图

对于大连人来说,焖子必须有“ge”。大连话里的“ge”,其实是煎过之后,最外边那一层焦脆的外壳,它就像广东煲仔饭里的锅巴那样迷人。
为了吃到更多的“ge”,大连的焖子从来都不会方方正正的,而是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力求增大表面积。
煎好的焖子外脆里软,浇上蒜水和麻酱汁,口水立马就流下来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焖子更是从街边小吃走进了饭馆酒楼,搭配海参、虾仁、螺片做出的三鲜焖子,也成为大连菜的代表之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