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 三 )


另外,从2004年后,双环醇先后在乌克兰、越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九个国家上市 。李燕感叹,虽然故人已逝,但正如当初两位老前辈所期望的那样,双环醇让我们民族制药业在世界上争取到了一席之地 。
2006年,“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从天然产物中找到的哮喘良药药名:麻黄碱贡献:我国第一个原创药物
科研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陈克恢等

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

文章插图
陈克恢博士(1898-1988)
中国地大物博,无论是青蒿素,还是双环醇,都是从天然产物中创新研发的新药 。这其中,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然后进行优化,开发出的第一个新药,就是麻黄碱 。
麻黄,因“其味麻,其色黄”而得名,是一味古老的中药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麻黄除风寒、去邪止咳的作用,南朝名医陶弘景也曾将麻黄誉为“伤寒解肌第一药”,《本草纲目》则记载,麻黄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
而让全球都认识到这味“东方神药”的药用价值,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 。
1923年,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药理学家陈克恢博士(1898-1988)刚刚回国工作,便开始着手研究中药麻黄 。
“那时我像一名勤奋的研究生,夜以继日,不懈努力,我们对麻黄碱作用的研究进展迅速 。”在1974年,陈克恢博士为《美国中医杂志》撰文时写到,仅用了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在美国实验生物与医学学会北京分会上,就麻黄碱的拟交感神经作用作了初步报告 。
1923年至1925年,在中国,药物科研事业进展与成果几乎为零 。正是对药物研发的饱满热情,让陈克恢博士首次发现,麻黄碱具有拟交感神经作用,他首次正确揭示了麻黄碱的药理作用,这种物质可使其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 。这一原创性的工作得到全世界药理学界公认 。
口服有效、作用时间长、毒性更低,基于这些发现,麻黄碱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花粉病、支气管哮喘以及脊椎麻醉等,作用是可以防止血压下降 。
自20世纪30年代起,麻黄碱相继被各个国家的药典收录,并出现在各类医药学教科书中 。麻黄碱和它的各种衍生物,成为迄今为止在全世界销量最大的、由中药中取得的单体化学药物 。
据不完全统计,含麻黄碱类成分的药品品种至少有500种以上,多为感冒药、止咳平喘药、治哮喘、滴鼻剂和外用膏剂等 。
源于芹菜籽的脑血管创新药药名:丁苯酞贡献:中国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
科研人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冯亦璞、杨靖华、杨峻山等
继青蒿素、双环醇之后,丁苯酞是我国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也是中国脑血管领域第一个国产创新药 。
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

文章插图
冯亦璞研究员与学生讨论丁苯酞研究工作
丁苯酞已累计为一千多万脑卒中患者解除或减轻了病痛,并成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推荐用药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专家发现丁苯酞不仅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良好疗效,还可以延缓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程,对改善其整体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有一定效果 。
丁苯酞的研发是国产创新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丁苯酞的研制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亦璞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丁苯酞的研发是一个“灵光一闪、柳暗花明”的故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