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 四 )


丁苯酞的发明与天然植物芹菜有着深厚的渊源 。《本草纲目》中有载,芹菜有平惊、凉血之功效 。比如,民间就有流传“用出海帆船的帆布与芹菜籽一起熬水喝治疗癫痫”的方子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峻山教授看到了这个民间验方,并从芹菜籽中分离出芹菜甲素 。
1980年,该研究所研究员杨靖华教授首次化学合成了丁苯酞 。但是丁苯酞用于抗癫痫的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接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丁苯酞的药物研究被搁浅 。
直到1986年,一直从事脑血管领域的专家冯亦璞研究员发现丁苯酞对脑缺血具有一定疗效 。
【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做了几次实验,我发现芹菜甲素的化合物对于缺血性脑损伤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国内外都没有类似的药物研发 。”刚开始的时候,冯亦璞也担心,将丁苯酞用于脑血管疾病领域,会不会如之前的研究一样走不下去 。
“当时,国内外的专家都不看好此药的研发前景 。”冯亦璞介绍,但是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我了解丁苯酞在脑血管领域的疗效,我坚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比较低,那时候科研条件非常艰苦 。
“3、4个实验组的研究人员共用一个18平方米实验室 。”冯亦璞回忆到,有一次,做实验时他的手套破了,皮肤接触了同位素 。当时他也没有考虑是否有毒性、放射性,一心扑在了实验上 。
1991年,代号“911”的研究课题正式启动,丁苯酞用于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研究正式开展 。随后,丁苯酞获得了国家科委“1035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在1996~2002年期间,完成丁苯酞软胶囊I、II、III期临床研究,并取得国家I类新药证书和试生产文号 。
2005年,丁苯酞软胶囊(商品名:恩必普)正式上市 。2009年12月,“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缺血性脑卒中是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150万人 。丁苯酞上市后以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迅速占领市场 。
2018年,其销售额达48.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3.6亿元),已让百万中国患者获益 。
老药新用,治疗“三高”的黄连素药名:小檗(bó)碱贡献:成为中国的“他汀”与“二甲双胍”
科研人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所蒋建东,南京市第一医院魏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所孔维佳、宋丹青等

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

文章插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建东进行试验
说起小檗碱,可能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不太熟悉,但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黄连素 。
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手中的一味清热解毒良药,此类药物性凉,能清除邪热或虚热,清除有害毒物 。从中药黄连、黄柏或三颗针中提取的黄连素具有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于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因为安全有效,黄连素成为我国的非处方药,一直是基层最常用和廉价的抗菌消炎药 。然而,过去20年来,我国科学家发现黄连素有更多的临床价值 。
2004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与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医生惊喜地发现,黄连素是一个新机理的降脂药物,由此开启了国内外学者对黄连素再定位的研究热潮 。
临床研究表明,黄连素可以降血脂,其中降甘油三脂的效果优于他汀,安全性好,没有他汀类对肌肉和肝脏的副作用 。接受黄连素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口服黄连素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下降20%~28%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