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间风水先生 桂林风水留题大地( 二 )


古人游桂林山水大都结伴 , 除同僚、朋友 , 同乡结伴的也多 。南宋淳熙八年(1181 年)“江西乡人同仕于广右者十有二人”游弹子岩;南宋庆元四年(1198 年)“江西诸公仕于广会桂林者十有八人”游龙隐岩等景;南宋绍定四年(1231 年) , 福建同乡集合二十一人游水月洞等景点 。
这是唐宋时人数最多的一次团队游记载 。由此可知 , 当时桂林官府中江西籍、福建籍比较多 。同乡情谊何在?比如江西老乡的一首诗说得很明白:
“吾侪生江南 , 远近具邻乡 。一官皆为贫 , 糊口走四方 。遇合良独难 , 动如参与商……”他们可能都是下层公务人员 , 谋生不容易 , 有老乡帮衬好商量 。在桂林的福建老乡也比较多 , 石刻记“吾闽衣冠甲天下 , 游宦于桂林……”这表明福建诗书人士较多 , 胜于桂林 。而那时桂林人在外地 , 可能还没有团队 。
在桂林游览的人中 , 鲁、豫、吴、浙、赣、闽、鄂、川等各省都有 , 湘人就不用说了 。所以那时的桂林因山水而成八方大交流、大聚会之处了 。
心灵返归山水游
游桂林山水的还是文人居多 , 张九龄、柳宗元、李渤、曾布、张孝祥、范成大、张栻等都是名重一世的诗人、文学家、学者 , 其他大小官员也都是读书人 。尽管各人的身世、经历、遭遇不同 , 但是都被桂林山水的奇秀所陶醉 , 都在山、林、岩、泉中来寻找自己心灵的园地 。李渤是“以泉石为娱 , 搜奇访异” , 曾酷爱冷水岩的溪泉 , 认为是“桂林绝观”;张孝祥游水月洞“酷爱山水之胜 , 至晚不能去”;范成大认为屏风岩能够使他“心尘目华 , 三昧现前” , 能眼透尘埃发现事物的精义;张栻游虞山韶音洞 , “遐想萧韶之音 , 咏歌南风之诗 , 鼓吾而忘归也”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 , 经略安抚使朱希颜“冒雨泛舟”游水月洞 , 至夜云缺月现 , 于是“举杯酹月乃还” 。
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失意之后往往是“林叟野僧休笑我 , 平生所得是官闲” , 是“夕阳欲下犹回恋 , 更鼓清琴数弄还” , 桂林的山水成了他们的精神慰藉 。
古人于胜景之中常设饮宴 , 谓之游宴 。把酒杯放在乳床之上 , 主客“肴觞啸咏” , 酒后则“煮茶瀹茗” , 享受其中“色香味相得皆绝”的趣味 。
古人是将饮茗文化包含在桂林山水文化中的 。饮酒茗茶的地方 , 岩有栖霞、水月、龙隐 , 亭有于越、癸水、蒙亭 , 堂有八桂、妙乐 , 楼有逍遥、湘南 , 又经常借寺院、道观 。
游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饯别宴 , 官员离任 , 亲朋东归 , 相邀游览 , 置酒作别 。此时主客“举觞相嘱咐 , 怅然有离索之叹” 。这种离别伤感是将山水与人情合在一起的 。
古人游宴兴致来了是要“对景赋诗”的 , 于是“山惧清 , 情无涯 , 而乐也无涯” 。所以桂林山水文化又是将山水、饮茗与诗文合在一起的 。
古人雅集赋诗有限韵 , 即同用一韵;也有分韵 , 即各拈一韵来作 。限韵和分韵可即席而作也可回家斟酌 。所以我们在现存桂林石刻中看到不少唱和诗 。
那时在桂林郊野山深林幽处有不少寺院道观 , 游者也常与主持僧、道谈机论禅 。南宋石刻中就有众人邀集游独秀峰“步入藏院 , 观无尽老人画像”一事 。这是一种文化体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