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间风水先生 桂林风水留题大地



古城桂林以山水甲于天下 , 唐之前并不为人所知 , 真正传闻于世在唐代 , 南宋范成大的 “桂林自唐以来以山水奇秀称”这句话是说得对的 。

桂林民间风水先生 桂林风水留题大地

文章插图
唐代南来桂林的人不多 , 而他们留下的诗文可见证桂林山水已经是他们身游心赏的自然对象 , 这可以看作桂林山水旅游的发端 。但看唐中期到桂林盛赞山水的任华《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 有“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句 , 可见朝廷官员知道桂林山水的不多 , 更不用说百姓 。
宋代南来桂林的人士增多 , 有来桂任职官员 , 有贬谪之士 , 有途径游宦和商贾 。因为积唐数百年的传播 , 山水影响扩大 , 以游览观赏为目的的意识大为增强 , 所以桂林山水旅游真正的兴起是在宋代 。桂林摩崖遗存的大量宋人游览题名、诗文可做说明 。
八方人士来桂游
古代桂林城池不大 , 但独秀其中 , 漓山、伏波傍城;城外四望 , 七星、西山相视;江河回绕 , 缀以田园、菜圃、炊烟 。城中和傍城之景信步而已;出城之景 , 一二里、二三里可抵 , 远不过六七里 。所以古人大多一日游 , 在奇山秀水中徜徉 , “盘桓终日”“薄暮而归” , 那是十分惬意尽兴的 。
北宋宣和七年(1125 年) , 陕西华阴人杨损等六人来桂林 , 惊异从未见过的“八桂岩洞” , 于是“遍游岩洞”(包括栖霞、七星、伏波)“凡三日” , 可算三日游了 。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 , 因为许多人士居于桂林 , 没有必要连续几天把若干景点游遍 。
在桂林游览居多的还是官员 。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唐代是桂管观察使、桂州刺史 , 宋代是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 , 他们来到桂林肯定要出游—— 一般喜欢邀集幕僚同游 。唐代观察使僚属有都防御判官、观察判官、盐铁巡官等;宋代经略使僚属有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提举学事等 , 都是省厅级官员 。
那些在管府、经略府的中下层官员也互相邀集游览 , 相关的记载也不少 。来桂的地方高级官员任职 , 有一些带了家属(这是朝廷允许的) , 所以我们可以在题名石刻中看到经略安抚使曾布、范成大携家游览的记载 。
还有带着家眷赴玉林、合浦、云南上任的官员 , 因“饱闻八桂岩洞之奇 , 恨未能一到” , 正好途径桂林 , 于是合家高高兴兴一游 。
在桂林任职的官员也接待外地官员来桂游览 。如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十月 , 桂林转运使陈倩陪同湖南路转运使朱初平游山水 , 这位湖南官员在桂林一直待到第二年夏才接到命令“还使湖南” , 其中缘故不得而知 。另如南宋绍兴三年(1133 年)十月 , 衡阳太守裴梦贶来桂 , “遍览胜” , 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归 。估计他们都是桂林官员的故友、同乡 , 桂林地方官员可尽地主之谊 。至于一游就是几月半年 , 恐怕既与流连桂林山水有关 , 也与政事松弛有关 。
我们在桂林石刻的题记中可看到 , 桂林不少官员的游览是在“公余” , 用的是“假日”“暇日” , 是“职事之余”“乘暇以游”“以其余暇访寻” , 比如“寒食休务”即寒食节停止公务的日子 , 这说明桂林的官员还是比较守规矩的 。除了官员 , 在石刻游览题记中有很多只记籍贯没有记官职的 , 估计是到桂林或途径桂林谋生的各类人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