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间风水先生 桂林风水留题大地( 三 )


南宋人士游山水常在前朝名士石刻前表示追慕之思 。南宋经略詹仪之访南朝颜延之读书岩 , 是“瀹茗鼓琴 , 徘徊久之” 。他又在隐山北牖洞看见唐李渤题刻 , 异常兴奋 。南宋后期人士在摩崖上看见前贤张孝祥、范成大、张栻的遗篇 , 就会发“怀哉哲人”之叹 。
游八桂岩洞还有父子遥会的 。绍兴年在桂任职的王孝先游龙隐岩发现 , 五十一年前其在桂林任安抚使的父亲王祖道的题刻 , 不由生“风木之悲” 。又如南宋绍定年在零陵任职的陈畴携家游水月洞 , 发现四十年前在桂林任学官的父亲陈邕与安抚使詹仪之同游题刻 , 于是告诉其子祖上曾任三郡官员 , 有政绩 , 数次得到皇帝嘉奖 , 后来还救济京口、江阴百万饥民 , 百姓至今记怀 。他还告诉其子祖言为官不论大小 , 定要懂得报效 , 叮嘱其记住这句话 。这就是现场家教了 。另有一位临桂县令在水月洞发现百年前先祖的留题 , 惊喜之后“感慨系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桂林山水游是怎样将自己的心灵放在历史的游踪中去漫步和寻访的 , 这种山水心灵游在其他有摩崖的地方可能不多 , 在桂林则为特色 。
东南西北多线游
古代桂林山水已经可以四季游 。春赏花 , 夏观莲 , 还可以“舟过伏波岩避暑 , 秋则领略” “秋色澄霁 , 冬可观梅郊外” 。
古人的游览景点 , 唐时不多 , 到宋代已经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扩展的局面 , 于是大致有东南西北四条游览线 。
东线出东门 , 即渡漓江 , 到龙隐 , 再到冷水、元风、栖霞、弹子、屏风等处 , 再返回伏波 。也可先到屏风 , 再到栖霞、七星、元风、龙隐 。另一条南线是先到龙隐 , 然后过訾家洲到水月、雉山;南线游也有人从八桂堂、逍遥楼或湘南楼出发 , 再到水月、雉山、南溪 。
北线或是到叠彩、清秀、宝积 , 或是到虞山 。西线是直接到西山、隐山 , 再西到中隐 。淳熙年 , 詹仪之等先在榕湖榕溪阁吃早饭 , 再去观青带桥(阳桥) , 再到隐山“历览西湖六洞之胜” 。乾道年 , 张孝祥等先向西到西山 , 饭后到中隐 , 再南向到南溪访刘仙遗迹 , 这条路转的圈比较大 。
以上游线各人所游景点多少不一 , 但城中热点是独秀、伏波、叠彩 , 东线是栖霞、龙隐、冷水、屏风 , 南线是水月、雉山 , 西线是隐山、西湖 。
不少人利用节日出游 , 如上元(元宵)、上巳(三月三)、寒食(清明前一二日) , 张孝祥游西山、中隐、南溪选的是皇帝生日的圣寿节 , 水月洞大聚会选的是上巳节 。
那时游览东线、南线的交通以船为主 。出城东 , 下漓江到小东江可游栖霞、龙隐 , 离船“登栖霞” , 下船“漾舟楫泊龙隐” 。驾船北上游伏波、叠彩 , 南下游水月、雉山还可达南溪 。到西湖是必定要船游的 , 所以我们在古人石刻题记中可看到“泛舟龙隐”“泛舟水月”“西湖泛舟”等记载 。
方信孺是小舟一叶先由江入南溪 , 再由南溪叉入一条小溪曲折到后来由他命名的琴潭岩 。现今这条不为人知的小溪多处淤塞 , 听我的一位住在琴潭村的学生说 , 象山区政府有疏通重开小溪连通南溪的规划 。桂林是山水之胜 , 山水一体 , 以水连山 , 这才是真正的山水游 , 今人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