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能紧紧围绕“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这一核心任务 , 充分利用材料涉及的角度 , 全面展开论述(劝说) 。 尤其是能注意到材料中“潘教授是‘青年’科学家”这一特殊身份 , 这为“宣传 , 可以更好引领青年学子投身科研”创造了立论前提 。
全文论述无论是宣传科研典型 , 营造社会氛围 , 还是传递科技创新之火以及点燃全民科创热情 , 既符合潘教授作为科研工作者本身的需求 , 也暗合了当下社会现实的诉求 , 一重阐释产生了双重说理效果 ,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当然 , 本文也存在不少瑕疵 , 比如“角色意识”还不够强 , 遣词造句表意丰富性还需要提高 。
学生作文2
恒兀兀以穷年 , 谋实干方兴邦
□夏天勤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2)班
亲爱的郑导演:
您好!
我是潘教授的一名学生 , 同时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 。 老师读完您的来信 , 仍对这种宣传方式持反对态度 。 以下由我来向您说明原因 。
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 , 潘老师就告诉我们 , 做科研要牢记“无望其速成 , 无诱于势利” 。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 破解创新发展难题 , 这是我们主动扛起的重担 , 是我们的毕生追求 , 而非我们追名逐利的工具 。 因此潘老师认为 , 对个人事迹的宣传真的是没有必要的 。
诚然 , 将潘老师的事迹搬上荧幕加以宣传 , 确实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于科研工作的关注度 , 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榜样的作用 。 但成名过后会怎样?潘老师可能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也十分现实 。 如今“粉丝文化”甚嚣尘上 , 短视频行业、网络直播业飞速发展 , 奥运冠军全红婵的老家就一夜间被“各路神仙”围堵得水泄不通 , 其家人生活也遭受严重影响 。 试想一下 , 当潘老师的手机被各家媒体采访人员轮番轰炸 , 当实验室的大门被粉丝和摄像机围得水泄不通 , 当潘老师本人需要对各种专访、讲座应接不暇……潘老师又如何能潜心科研呢?由此可见 , 事迹宣传是弊大于利的 。
我十分能理解您想为科研工作尽一份力的心情 。 但科研工作者需要的并不是大众的关注 , 而只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 。 核心技术研发的过程是枯燥无味且极其困难的 , 研究者每日可能都会在研发、实验、失败、纠错的无限循环中挣扎 , 倘若不能做到“焚膏油以继晷 , 恒兀兀以穷年” , 何来核心技术的突破呢?屠呦呦坚持数十年提炼青蒿素 , 却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拒绝一切媒体采访;钟杨深入青藏高原收集种子 , 构建物种基因库 , 却从不向外宣传自己所行的伟大事业;于敏隐姓埋名二十载 , 只为中国核事业发展不再受制于人……每位科学家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 , 核心技术的研发离不开的只有潜心研究和实干精神 。
惟拼搏者不凡 , 惟奋斗者英勇 , 惟实干者出彩 。 实干方能兴邦 , 只有践行实干精神 , 中国的科研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 我们必须要迎着晨光实干 , 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 荣光属于实干家 。 假使我们真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些实事、干出一些大事 , 又何须区区一块大银幕来为我们宣传?
再次感谢您的邀请 。
潘教授的学生
2021年8月21日
【实干需要“宣传”的翅膀吗?】非师点评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命题 。 其意思在于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
第一篇作文是从导演的角度劝说潘教授同意把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 。 这比较符合我国国情:我们一向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一向注重树立榜样和典型供人们学习 。 在价值观被扭曲、科技人员得不到充分重视的时候 , 这种宣传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 但作者从现实价值扭曲方面陈述得还不够 , 还需要更多的举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