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四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汉江)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回到楼主的问题 , 我认为《渡汉江》一诗中 , “岭外音书断”一句是正确的 , 原因有以下三点:
1、从流传下来的诗集角度去看:不管是历代的编纂的诗集 , 包括《全唐诗》中关于此诗内容的记载 , 都无一例外的是“岭外音书断”这一句 , 并没有“岭外音书绝”的说法;不管将此诗错误地列入李频名下的诗集 , 还是实至名归地列入宋之问名下的诗集 , 都是“岭外音书断”这一句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2、从诗本身的叙事角度来看:“断”字也要比“绝”字合适 。宋之问从洛阳贬谪到岭外 , 这是时空上的阻隔 , 在相距如此遥远的情况下 , 如果再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中断 , 也就像诗中说的“音书断”那样的 , 这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 。和亲人和朋友失去联系 , 意味着和洛阳的一切失去了联系 , 意味着岭外和洛阳的一切都中断了 。这不光反映的是书信本身的事情 , 更有许多信息中断的含义 。因此 , 从这个角度看 , “岭外音书断”一句更贴近诗人的内心情感写照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3、从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有一个出自于《史记》的典故 , 讲述的汉武帝时期的故事 , 苏武出使匈奴 , 被匈奴人扣押 , 汉武帝派遣使者要求匈奴人释放苏武 , 使者告诉匈奴人:汉武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 , 大雁身上系着苏武写给汉武帝的帛书 。汉武帝的使者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方法成功地解救了苏武 。
从此以后 , “鸿雁”有了一种美好的寓意 , 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那就是书信 。人们用鸿雁传书代指书信往来 , 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与大雁有关的典故 , ——衡阳雁断 。古人认为湖南衡山的回雁峰 , 冬天的时候 , 大雁南飞 , 飞到这里就不再前行 , 次年天气转暖的时候 , 大雁就从南方返回北方 。可以说 , 衡山是大雁南飞的终点、极限 。初唐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道:“雁阵惊寒 , 声断衡阳之浦 。”
衡阳雁断这个典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寓意着音信阻断 , 或者关山难渡 。
所以 , 不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雁的寓意来看 , 还是从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来看 , “岭外音书断”一句无疑是最贴近宋之问内心的 。
综合以上三点分析 ,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楼主问题中的答案就是:《渡汉江》一诗中的是“岭外音书断”这一句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鸿雁)
总结宋之问来到汉江边上 , 种种复杂的情感一时间涌上心头 , 他将这种情感熔铸于笔端 , 于是就写下了《渡汉江》一诗 , 《渡汉江》一诗格律规整 , 表达的情感真挚 , 读来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 。《渡汉江》一诗传诵千百年经久不衰 , 有自身的的艺术魅力 , 也让人们记住了宋之问这位诗人的名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