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诚邀 , 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回答楼主的问题之前 , 我认为首先要把《渡汉江》这首诗里的两个重要关节搞清楚之后 , 才能更好地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 。具体是哪两个关节呢?
本诗中出现的地名“岭外”具体指的是哪里?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是谁?因为关于《渡汉江》这首诗的作者 , 在历代诗歌编纂者的诗集里 , 将这首诗归到了两个人的名下:一是李频 , 一是宋之问 。
因此把诗中的关节搞清楚了 , 阅读障碍就扫清了 , 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去解读楼主的问题 , 就顺理成章了 。原诗如下: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 ,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夕阳余晖 , 汉江)
《渡汉江》一诗中的“岭外”指哪里“岭外”即五岭以南 。“五岭”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名词 , 指位于广东、广西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一座山脉 , 由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组成 , 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 经常有提到“岭外”或“岭南”的诗文 。在唐代 , 岭外还是官员被贬谪流放的地方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岭南风光)
孟浩然写过一首有名的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诗中就有“洛阳访才子 , 江岭作流人”的句子 。诗中提到的地理名词“江岭” , 意思也是岭外 。诗意是说:孟浩然打算去洛阳拜访老朋友 , 因为古代通讯不方便 , 等孟浩到洛阳的时候 , 才得知朋友已经被贬谪流放到岭外去了 。
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触怒了唐宪宗 , 就被贬谪在广东潮州 , 潮州就是岭外 。韩愈在潮州还写下了大量反映岭南风土人情的文章 , 如《秋雨叹三首》、《祭鳄鱼文》等 。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韩愈绘像)
再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贬谪到广东惠州时 , 在《食荔枝》中就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棵, 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在诗中就是典型的地理标识 , 属于岭南 。
关于《渡汉江》一诗的作者在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 , 以及清末高步瀛选编的《唐宋诗举要》中 , 都把《渡汉江》这首诗列在了李频的名下 。因此笔者查阅了《新唐书》、《唐才子传》中有关李频的记载 , 并阅读了李频的诗作 , 发现这首诗不是出自于李频的手笔 。
从两个方面比对一下 , 就可以得知这首诗的作者不是李频 , 而是宋之问: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宋之问绘像)
第一个比对 , 这两个人有没有去过“岭外”
李频是唐懿宗时期的文学家 , 睦州寿昌(今浙江省建德市)人 , 做了很多年的官 , 担任过南陵(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主簿、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令、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刺史 。晚年更是官居高位 , 担任侍御史 。
为南陵主簿 。试判入等 , 迁武功令……懿宗嘉之 , 赐绯银鱼 , 擢侍御史 。守法不阿 , 迁都官员外郎 。表乞建州刺史 。——《李频传》李频政绩突出 , 还被唐懿宗赏赐了绯银鱼 , 但是他的履历中没有到岭南任职的记录 。要知道 , 在唐代到岭南任职 , 大多是被贬谪的官员 , 如韩愈、李德等人 , 李频没有被贬谪到岭外的记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