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五 )


谢邀 。
以本诗而言 , “断”字更精准一些 。
诸位看官 , 请跟随小可的胡言乱言 , 瞎折腾一番 。
形容没有书信 , 断绝二字可以连用 , 我们经常可以在诗词中见到 。比如杜少陵《狂夫》“厚禄故人书断绝 , 恒饥稚子色凄凉” , 比如元微之《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 , 念君怜我梦相闻” , 比如李白《江夏行》“未知行李游何方 , 作个音书能断绝” 。
巧的是 , 如果把“断绝”二字分开来单独使用以形容没有书信 , 同样成立 。断字有:吴梦窗《醉蓬莱》“望碧天书断 , 宝枕香留 , 泪痕盈袖” , 沈佺期《古意》“白狼河北音书断 , 丹凤城南秋夜长” , 黄山谷《秋怀》“湖水无端浸白云 , 故人书断孤鸿没” , 李处权《题月山寺》“弟兄千里隔 , 书断鬓成丝 。”
绝字有:杜少陵《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 , 关塞萧条行路难” , 陆放翁《乌夜啼》“故人莫讶音书绝 , 钓侣是新知” , 黄山谷《醉落魄》“旧交新贵音书绝” , 曾觌《醉落魄》“关山渐远音书绝 。一个心肠 , 两处对风月” , 李义山《离思》“朔雁传书绝 , 湘篁染泪多”等等 。
也就是说 , 形容没有收到书信 , “音书绝”和“音书断”都可以 , 那么 , 它们之间有区别么?
有!
“断”字 , 侧重于客观因素造成的无法通信 , 比如战争 , 比如灾祸 , 比如突发事件 。侧重于想写信而写不了 , 因为不知道地址 , 不知道他在哪里 。我们回头看一看那些“音书断”的诗句 , 基本上是如此 。这个人离开了 , 但不知道去向何处?这个人去服兵役了 , 不知道在哪个军队?因此 , 这个“断”侧重于突然发生 , 在短时间内发生 。
“绝”字 , 侧重于主观因素造成的通信不畅 , 比如感情渐渐生疏 , 比如对方当了高官 , 比如自己混得越来越惨 , 比如大家人到中年彼此越来越忙 , 比如根本没有什么事情 , 比如有了新欢 , 比如不好意思打扰人家等等 。基本上就是 , 知道这个人的地址 , 知道这个人在哪里 , 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 , 但是偏偏不写信 , 因此 , 这个“断”倾向于渐渐发生了 , 逐日积累的没有书信往来 。
我们回头再看这首诗 。
岭外音书断 , (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 。
作者为宋之问 , 宋之问一直是官员 , 也曾经甚得武则天厚爱 , 甚至还传过绯闻和丑闻(实际上是假的) , 接创作背景而论 , 宋之问被贬时途径汉江所作 。做为炙手可热的名臣 , 音书绝的可能性并不高 , 但一旦被贬 , 便是人走茶凉之结局 , 所以“断”字更符合逻辑 , 也符合人性 。
宋之问被贬 , 亲友旧交避之唯恐不及 , 怎么可能还保持书信来往 , 何况宋之问的官声并不好 。
因此 , 这个“断”符合实情 , 而且还略带自嘲之意 。就是经过家乡 , 动了乡心 , 他所激动的不是故人 , 只是故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