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采访人员 沈怡然 2021年10月 , 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举办了成立以来的首场培训会 。 当天 ,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软体机器人”)CEO高少龙是亲自去的 , 翻开签到记录 , 很多中小企业和投资机构在列 , 一些是传统企业 , 一些是前沿技术的同行 , 几乎都是CEO出席 。 走进会场 , 席位不仅满的 , 还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 直到下午 , 高少龙听到第二个人演讲结束才离开 。
当日 , 一位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人士帮忙承办了这场培训 , 该人士对采访人员称 , 当晚有一百多人加了他的微信 , 投资人、企业、FA , 感受到一级市场的热情很高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又称北京四板市场 , 一直以来负责属地企业的挂牌展示、股权转让、定向增资工作 。
在此之前的9月2日 , 听闻北交所设立的消息 , 软体机器人公司管理层的第一反应是谨慎 , 甚至有些担心 , 而他们的股东非常高兴 。
高少龙对采访人员称 , 管理层顾虑公司的业态能否被北交所接受 , 也考虑交易所的流动性多少 。 公司源自6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体机器人实验室 , 也是中国第一个软体机器人实验室 。 如今 , 公司融到B轮 , 资方以财务型为主 , 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收入和客群 , 但是每年研发投入非常大 , 还在亏损 。
原本公司规划有两条路 , 科创板或者创业板 , 公司有科创属性 , 但猜测科创板上半导体和生物医药企业更受欢迎;创业板或许更容易理解公司的业务 , 但是对上市的净利润的要求并不低 。 前不久 , 公司刚刚上了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 现在考虑第三条路 。
近期 , 高少龙和团队们与股东反复确认: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北交所?上了北交所就有人买吗?交易所的流动性够不够?它能竞争过科创板和创业板吗?对于我们——专精特新企业究竟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上市?
更多一级市场的资人已经嗅到风口 , 他们觉得政策的确定性来了 , 这些又专又小的公司并不好投 , 但要想尽办法去投 。 一些偏后期的机构还担心 , 北交所是一个好的出口吗 , 流动性够不够 , 能让我很好地退出吗?
“专精特新”长什么样
上了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 不等于要上北交所 , 但北交所的使命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
由中科院投资、国科控股直接管理的国科嘉和基金 , 目前已投过9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名单企业 。 一位来自国科嘉和的投资人向采访人员描摹出它们的画像:
它们所在行业、工种是非常稀缺的 , 或者在产业链上占据细小、不可或缺的位置 , 存在的意义是支撑国家整个生态、供应链的安全 。
因为具备技术或者工艺的“独门绝技” , 或者把某一种服务和商业模式做到极致 , 它们占据了某个的细分行业的头部 , 靠人力资本的驱动走到今天 , 而非简单堆砌资产和低端劳动力 。 如今 , 有了一定的经营规模 , 甚至在技术转化产品和服务上得到了验证 , 具备规模复制的机会和可能 。
达晨财智北京总部副总经理邬曦表示 , 企业把一件事情做精、做透 , 产生独特的价值、贡献上下游 , 所需的周期很长 , 要经历反复试错 , 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时间 。
这些企业又专又小 , 一直没能得到一级市场的青睐 , 是因为二级市场往往看不懂它们 。 所以很多创业十年才融到第一笔钱 。 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门槛是10亿市值 , 一些企业家为了上市扩充自己 , 甚至偏离核心能力 , 或者并购上市;另一些企业坚持初心 , 但是困难重重 , 还在等待上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