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鱼的秘密:跃龙门的不是鲤鱼,是谁?谁当了数百年的宫廷鱼?
黄河的鱼资源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可用“无鱼可捕”形容。但本文并非探究成因,而是挖一挖埋藏在鱼深处的秘密。

文章插图
1、黄河鲤鱼是黄河鱼资源的代表,古人形容它“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确立、发展,金榜题名成了寒门学子跨越阶层、飞黄腾达的最佳途径,与“鲤鱼跃龙门”如出一辙。但令人意外的是,跃龙门压根和鲤鱼没半毛钱关系。

文章插图
跟踪记录发现,真正“跳跃”的是洄游的鲟鱼。每年3-5月份大量鲟鱼逆流而上,在山陕交界的龙门水域聚集产卵。鲟鱼的习性所致,常把产卵点设在流速大、水底环境复杂的河流中上游区段。龙门恰处于晋陕大峡谷之间,最窄处仅有30-50米的宽度,水流湍急,岸边水底堆积了大量的砾石,是鲟鱼产卵的最佳场所。
产卵前,雌性鲟鱼相互追逐、嬉闹,特别是临近产卵的前两天,跳跃的愈发频繁、激烈。这时鲟鱼的鳍部充满了血,颜色鲜红,成千上万的鲟鱼一时间跃出水面,煞是壮观。古代典籍把这种现象描述成“赤河”,不过后人更推崇鲤鱼,便将它张冠李戴,强加给了鲤鱼。

文章插图
【黄河鱼的秘密:跃龙门的不是鲤鱼,是谁?谁当了数百年的宫廷鱼?】齐鲁大地推崇鲤鱼,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孔子的儿子出生,鲁昭公送去一条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以表祝贺。孔子为表达谢意,将儿子取名为孔鲤,却不知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后世2000年里子孙竟再未吃过鲤鱼。

文章插图
2、2020年7月,渔业部门在黄河口发现一条活体刀鱼,引起媒体的广泛热议,本以为灭绝的刀鱼,竟然还有“幸存者”。建国初期刀鱼是黄河里再寻常不过的一种鱼,高峰期时一日能捕捞上千斤。
但70年代人的大量活动干预到黄河的生态中,80年刀鱼数量明显减少,这时刀鱼的价格达到了0.9元/斤;1990年更是涨到35元/斤,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天的工资;2000年曾有高端酒店出价万元/斤购买刀鱼,只是跑遍整个交易市场,不见一个售卖纯正野生刀鱼的摊位,这时刀鱼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了。

文章插图
每年的3-5月份,黄河口的刀鱼开始聚集,逆流而上洄游到东平湖产卵,孵出的幼鱼顺流而下,在黄河口淡水区或咸淡交汇处生长、发育。从1980年至1999年黄河水域共发生了21次的断流,其中的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了226天。与此同时,东平湖与黄河接口处修建了大坝,成了阻挡刀鱼洄游的屏障。刀鱼的生存、繁衍受到了巨大破坏,等到新世纪初已经很难发现刀鱼活跃的痕迹了。

文章插图
3、北方铜鱼是黄河另一个知名鱼种,属于我国独有,地位比黄河鲤鱼“有过之而无不及”。北方铜鱼俗称鸽子鱼,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醇香四溢,宁夏有民间谚语形容它“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肉,不如黄河的鸽子肉”,所以北方铜鱼自古便用于宫廷菜的制作,供皇室、达官贵人享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