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

2021年11月8日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成功完成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 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从翟志刚的神七首次出舱 , 到十三年后的今天 , 翟志刚再次出舱 , 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 每一次出舱的背后 , 都有航天员和无数幕后英雄的辛勤汗水和鼎力相托 , 为了出舱一刻 , 航天员们都要在地面上经历哪些“魔鬼式训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吧!
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
天上做的每个动作 , 都有地上的模拟训练
2008年9月27日 ,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 , 成功返回轨道舱 , 我国航天员成功实现首次太空行走 , 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 , 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
【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
文章图片

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
文章图片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
随着工程迈入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 我国也将有更多的航天员漫步太空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两次出舱 , 就是一个开始 , 随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实施出舱活动 , 我国航天员乘组常态化开展出舱活动的时代已经到来 。
与神舟七号任务相比 , 空间站阶段的出舱任务 , 航天员出舱时间大大延长 , 作业任务及其难度也显著增加:舱外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更换和试验样品回收等等 , 都需要出舱活动 。
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
文章图片

出舱的背后:每一个动作,地面都要反复模拟
文章图片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执行出舱活动
天上做的每一个动作 , 地上都会反复模拟 。 要形成模拟失重环境舱外活动及作业训练标准 , 难度之大 , 可想而知 。 每一位航天员在进入太空执行出舱活动之前 , 都要在地面经历一番“魔鬼式训练” 。 通过这一番训练 , 航天员可熟知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的结构、布局、性能及工作原理 , 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 , 包括正常操作和故障的识别、判断与处理;熟练掌握正常出舱程序和应急故障处置程序 , 确保出舱活动顺利实施 。
训练内容有哪些?
出舱活动技术训练包括出舱活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出舱程序以及出舱任务等类别的训练 , 每一类由不同的训练科目组成 , 既有理论学习 , 又有实际操作训练 , 既有单项操作训练 , 也有程序训练 。 航天员每次出舱的任务不同 , 因此出舱任务训练的内容也是不确定的 , 要根据航天员舱外作业的具体任务来确定 , 其他训练科目和内容则相对确定 。 除理论学习外 , 航天员主要在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舱外服试验舱、虚拟现实训练器这四个设备上 , 进行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出舱活动相关设备的操作训练及出舱程序训练 , 包括正常操作和程序训练 , 以及故障的识别、判断和处理训练 。
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
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是一个实物、模拟件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系统 , 可以模拟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相关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大部分状态 , 如舱外航天服压力制度、服装和设备的物理界面、显示参数、操作特性、操作信息等 , 可以给航天员提供逼真的身体触觉、视觉和听觉环境 , 能进行正常状态的仿真和典型故障仿真 , 包括舱外航天服、气闸舱相关设备和舱门检漏仪器故障 。 利用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 , 航天员除进行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设备操作训练外 , 主要进行正常出舱程序训练和故障处置程序训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