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去产能换“活法”(产经观察)
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 , 2017年效益大幅增长 , 2018年利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过去三年 , 我国钢铁业在累计压减超过1.5亿吨产能、全面出清1.4亿吨“地条钢”之后 , 逐步走出了产能过剩的困境 。
去产能之后 , 钢铁业过得怎么样?进入2019年 , 钢铁业迎来了企稳回暖的局面 , 也出现了产量增加、效益却下滑的问题 。 该如何看待当前钢铁业运行态势?钢铁企业又是如何应对的?采访人员就此进行了采访 。
转型升级已是行业主流
钢铁企业逐步摒弃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 , 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看 , 这是去年研制成功的全球首卷2000兆帕级别热成型汽车钢 , 用它替换市场上常见的1500兆帕级热成型钢 , 可让汽车零件减重10%至15%;这是海尔冰箱上用的家电板 , 你看多平整 , 一个气泡都没有……”一走进河钢集团唐钢高强汽车板公司 , 总经理周国平便热情介绍起拳头产品来 , 真是琳琅满目 。
几年前的河钢并非这般模样 。 2015年前 , 河钢的全部产品中 , 建筑用钢等普通钢材占了八成左右 。 而现在 , 河钢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大家电板供应商、第二大汽车钢供应商 , 高端品种钢的比例增至72% 。
变化要从去产能说起 。 三年来 , 身为行业龙头的河钢积极响应去产能号召 , 先后主动压减346万吨炼铁产能、502万吨炼钢产能 , 相当于减去原有产能的1/10 。 “钢铁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 , 已经完成了规模的积累 , 去产能则拉开了全行业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结构、产品的转变 。 ”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告诉采访人员 , 在规模化发展阶段 , 只要钢材产出来就不愁卖 , 企业更多关注成本、费用、效率 , 而对市场和客户关注不多 , “现在 , 竞争越发激烈 。 我们必须抬起头来看市场 , 通过瞄准高端需求、调整客户结构 , 倒逼自己实现转型升级 。 ”
做减法要痛下决心 , 做加法也得千方百计 。 为了抢占中高端市场 , 河钢一手抓人才引进、大力加强创新 , 一手抓渠道拓展、努力树立品牌 。 2015年 , 河钢通过控股海尔特钢 , 打通了进入高端家电用钢市场的渠道 。 他们还与奔驰、宝马等国际顶尖汽车厂商展开合作 , 深耕汽车板市场 , 使汽车用钢产品逐渐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系列化、从普通钢级到超高强钢级各系列产品全覆盖的跨越 。
从人有我也有、拼价格 , 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拼特色 , 这两年 , 不少钢铁企业逐步摒弃了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 , 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 转型升级成了钢铁行业的主旋律:宝武钢铁坚持技术创新 , 形成了以汽车用钢、核电用钢、硅钢、百米重轨、航空航天特种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端精品家族;太钢集团自主研发出600毫米宽幅“手撕钢” , 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等领域 , 填补了国内空白……
“钢铁业的转型升级才刚刚起步 , 未来 , 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应用还将深刻改变全行业面貌 。 ”于勇认为 , 智能制造既能克服过去生产中人为因素过多的弊病 , 使产品质量更高、性能更好 , 也能让生产线与下游企业乃至终端用户连为一体 ,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 创造种种新的可能 。 他向采访人员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今后 , 终端用户用手机给家电厂商发送一张家庭合影 , 钢厂就能在家电板生产环节把合影涂印到用户定制的家电表面 , 整个流水线的生产还不用停顿……
“建设制造强国对钢材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 钢铁企业要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也认为 , 通过智能制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 , 对培育钢铁行业增长新动力十分重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