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眼外面变白了,然而我却陷入了思考:眼前的白真的是白吗?( 二 )


RGB 3个子像素都是可以被单独控制的透光单元 , 虽然子像素分别负责RGB 3三种颜色的显色程度 , 但其本身却是不带颜色的 , 而是通过最外层RGB三种颜色的涂层 , 被背光面板发射出的白光照亮而显示出颜色 。
通过控制RGB子像素的进光量 , 可以使红、绿、蓝三基色分别以不同亮度的组合 , 类似于三个独立变量的叠加 , 通过设置合理的像素大小来配合人眼的明视距离 , 可以达到人眼无法分辨子像素的程度 , 组合出特定颜色的像素点 。
例如 , 当一个像素的3个子像素中 , 对绿色光透过率为100% , 其余色光的透过率均为0% , 该像素点就会呈现为绿色;若3个子像素对红、绿、蓝三种色光的透过率为100% , 该像素点就会呈现为白色 , 也就是我们看到纯洁无暇的初雪色啦~
而对于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 其发光原理为:在外加电压的驱动下 , 空穴和电子分别从正和负极注入到有机材料中 。
在有机层中空穴与电子会发生复合 , 从而释放出能量 , 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
由于激发态不稳定 , 有机材料中的受激分子很容易就会从激发态回到基态 , 辐射跃迁而产生发光现象 。
OLED不同于LCD , 并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背光面板用于发光 , 而是通过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辐射跃迁而发光 。
由于OLED这样的特性 , 它在显示黑色时更具优势 , 并不需要滤光 , 可以显现真正的黑色 。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的显色与有机材料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最重要的就是有机材料的荧光特性 。
如果对客发光体的添加量比较少 , 并添加较大含量的主发光体 , 可以将发光效率提升 , 并且其发出的色光可以覆盖整个可见光波段 。
目前 ,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的显色方式有三种思路:第一 , 借助白发光层 , 添加滤色片 , 这是显色最方便的一种方法;第二 , 借助有机发光材料本身的发光特性 , 设计三层发光层 , 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 , 实现混色显色;第三 , 应用蓝色有机发光材料 , 再通过颜色转换材料 , 即可显色 。
色彩模式:我还是混合
除了显示屏这类硬件之外 , 算法又是怎么处理颜色的呢?
我们最熟悉的色彩模式就是RGB和CMYK了 , 不同的色彩模式代表着不同的成色原理 。 显示器、投影仪、扫描仪等主要依靠色光直接混合生成色彩 , 而打印机、印刷机则靠使用颜料混合生成颜色 。
这说明对于不同类型的颜色设备 , 需要使用不同的色彩模式来进行适配 。
最普遍的RGB模式(R=红色 , G=绿色 , B=蓝色) , 与人眼识色和显示屏显色的思路相同 , 算法同样也是通过混合红、绿、蓝这三种颜色来进行混合 , 获得全彩 。
通过对R、G、B这三个分量进行赋值 , 即可描述出任一颜色 。
计算机定义颜色时R、G、 B三种成分的取值范围是0-255 , 0表示没有刺激量 , 255表示刺激量达最大值 。
类似于液晶显示屏LCD的混色原理 , 例如:R=200 , G=10 , B=13时 , 大概对应为红色 , 当RGB均为255时 , 对应为白色 , 当RGB均为0时 , 对应于黑色 。
不同RGB值混色显色很好理解 , 但当RGB 3个值均相等时 , 该如何显色呢?
为了更好的理解 ,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色彩的三个属性——色相 , 饱和度 , 明度 。
Adobe对色相官方的解释是:反射自物体或投射自物体的颜色 。 在 0 到 360°的标准色轮上 , 按位置度量色相 。 在通常的使用中 , 色相由颜色名称标识 , 如红色、橙色或绿色 。 简单来说 , 色相就是指不同的颜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