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险 冲锋在前

  上海消防救援总队车站中队

  危难面前 , 我们永远都“敢”

  本报采访人员 巨云鹏

  刚走进上海消防救援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车库 , 采访人员就看到消防车边上 , 一排防护服与防护靴整整齐齐摆在地上 。

  “这样离消防车近 , 出警方便 。 ”车站中队指导员陈祥康说 , 消防站地方小 , 没有条件都挂着 , 干脆放地上 , 一旦有灾情 , 消防员们穿衣上车、一气呵成 , 目标就是一个字:快!

  能有多快?陈祥康掐过表:白天45秒 , 夜里1分钟 。 听到电铃 , 不论是在吃饭、洗澡还是运动、睡觉 , 队员都要立刻进入战斗状态 , 到全副武装开出车库 , 就是这个硬指标 。 中队33个消防员 , 每一个人、每次出征 , 必须做到 。

  车站中队驻守在上海市黄浦区 。 作为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 , 黄浦区有1400多栋高层建筑 , 17个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 2000余处地下空间 , 22个地铁站点……

  去年夏天 , 超强台风“安比”登陆上海 。 一栋近20层高的居民楼顶 , 屋檐边的铁皮被大风掀翻 , 在风中来回晃动 。 铁皮沉重且锋利 , 一旦被刮落 , 后果不堪设想 。 “我们首先把它固定住 , 然后再进行拆除 。 ”接到命令 , 特勤班班长王海林和战友们制定战术、系好安全绳 , 在几十米高的楼顶顶着台风移动 , 寻找最佳位置对铁皮进行破拆 。

  “克服恶劣环境不靠别的 , 就靠我们的意志力 。 ”王海林说 , 既然穿上了消防战斗服 , 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好 , 守护城市平安 。 狂风中 , 铁皮被慢慢钳断、取下 。 陈祥康说 , 像这样的台风天 , 一天出几十个警是常事 , 24小时连轴转 。

  车站中队是上海消防有名的“尖刀队” , 队史馆里陈列着179张荣誉奖状、74册奖章证书、66面锦旗、92个奖杯 。 中队长刘国柱说 , 荣誉的最大意义是责任 , “这一片老式里弄多、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人口密度高 , 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 ”中队队员始终绷紧神经 , 每次业务训练 , 中队都要录像 , 对每一个动作环节进行揣摩、分析 , 不断优化 , 千锤百炼固化成身体的肌肉记忆 。

  针对辖区小街巷多、狭窄的情况 , 中队专门研究云梯的搬运方法;为了更快速地铺设水带 , 每辆消防车后面都增设两辆小拖车;中队还专门成立地铁攻坚专业队 。 “辖区425个消防栓 , 不论是在楼道边还是草丛里 , 我们每名队员都清清楚楚 。 ”刘国柱说 , “危难面前 , 我们永远都‘敢’ 。 ”

  西藏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

  排除隐患 , 35年零火灾

  本报采访人员 袁 泉 徐驭尧

  楼层超过100层、步数超过两万八 , 这是队员王展翔一天走过的路;55个消防栓、超过700个灭火器 , 这是布达拉宫预防火灾设下的关卡 。

  成立35年 , 零火灾事故 。 “消防救灾 , 功夫在平时 , 布达拉宫零火灾的成绩源于日常防范 。 ”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次仁旺久说 。

  当清晨太阳升起 , 王展翔一天的工作也随之开始 。 第一批游客还没有走进布达拉宫 , 王展翔和他的队友已经把布达拉宫里走了个遍 。

  “布达拉宫里路虽曲折 , 但队员们却了然于心 。 ”队员伦珠朗杰说 , 有一次警报响起 , 他抓起消防器材 , 立马奔向火警点 , 两分钟后 , 他们就赶到了现场 。 不过现场平安无事 , 原来只是一场演习 。 这样的演习随时可能上演 , 时间一长 , 队员们早已对布达拉宫的道路烂熟于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