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险 冲锋在前( 二 )

  按要求 , 队员们每天都要围着自己负责区域绕二三十圈 , 打开藏香炉、检查酥油灯;傍晚 , 在结束游览后的最后一次巡查时 , 要确认所有火源都已经熄灭 , 发现尚未完全熄灭的藏香 , 都要用水浇熄;晚上 , 他们还要防备夜间险情 。 对此 , 队员向巴泽登早已习惯:不需要闹钟 , 晚上1点、3点都会准时醒来 , 打起手电 , 一点点仔细检查一遍 。

  “布达拉宫的消防 , 人人有责 。 我们通过划分18个重点部位、54个基本单元实现网格化管理 , 落实消防责任到人 。 ”次仁旺久说 , 布达拉宫还组织了两支非专业人士组成的“微型消防队” , 由喇嘛和工作人员组成 , 定期接受消防培训 , 成为消防救援的储备力量 。

  除了人防 , 布达拉宫里还藏着许多科技产品 。 每一个房间都有单独的电路 , 那是最先进的智慧电网系统 , 一旦有电路过载 , 可以远程切断房间电源 。 佛殿里隐约可见的管线是吸气式探测器和感温光纤 , 一旦温度和空气有变化 , 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 还有对着重要火源的光感报警器 , 一旦火源的光发生变化 , 很快就会报警 。

  扎紧安全篱笆 , 防范火灾风险 , 消防救援大队在防火使命之外 , 还肩负着救援的责任 。 2018年 , 大队共开展各类帮扶救助760余次 。 哈尔滨来的游客周玫在布达拉宫游览期间因缺氧突发昏厥 , 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展开抢救 , 并联系120急救 , 将病人背到半山腰的停车场、送上救护车 。 “这种救助太多 , 我们早已习惯 , 都是我们的分内工作 。 ”队员陈巽乾说 。

  安徽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

  “一根绳上系着两条命”

  本报采访人员 张 璁

  安徽黄山的雄奇秀丽常常吸引一些游客孤身犯险 , 他们常因擅闯山势险峻、地形复杂的未开发区域而受困 。 此时 , 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守护生命安全的责任就重了 。

  这支山岳救援队由黄山风景区消防救援大队组成 , 这里的消防队员不仅需要扛起水枪 , 还要扛起百米绳索 , 进行山岳(高空)救援作业 , 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 。

  当采访人员走进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时 , 消防队员们正在进行绳索救援技术训练 。 “山岳救援技术的核心 , 就是绳索、装备与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 ”大队长王正好介绍 , 从过去传统的“螺旋绳救援技术” , 到现在安全性能更高的“双绳救援技术” , 山岳高空救援技术越来越先进 , “就像队员们常说的 , 一根绳上系着两条命 。 ”

  今年6月1日 , 山岳救援队接到报警:一名游客私自闯入未开发区域登山探险 , 因体力不支滑落被困 。 被困游客不熟悉黄山地形 , 一直说不清自己的方位 , 手机电量耗尽后已无法取得联系 , 情况十分危急 。

  “我们只能根据报警人提供的照片 , 大致判断其位置 。 ”班长高丙玺说 , 队员携带救援装备紧急出动 , 在陡峭的山壁悬崖间攀爬寻找了四五个小时 。 终于 , 被困游客在朱砂峰东侧的悬崖被发现 。 但此处多为裸露的岩壁 , 陡峭不说 , 当天的小雨让岩壁变得十分湿滑 , 救援工作困难重重 。 队员们只能边铺路绳边行进 , 直到傍晚 , 救援队员才成功利用绳索、吊带将被困游客救出 。

  除了救援环境复杂、行动受限 , 山岳救援的特点 , 一个是多为未开发区域 , 人员难以直接到达;另一个就是施救难度大 , 时间长 。 救援行动往往在没有道路的野山上 , 干到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 山上天黑后手电筒只能照亮脚下1米左右 , 有时为了安全 , 队员们还得趴着走 。

  不仅如此 , 赶上黄山雨季 , 上山救援 , 队员们最头疼的就是山蚂蟥 。 高丙玺说 , 尽管每次救援都做好了预防措施 , 但山蚂蟥不是脚下钻 , 就是树上掉 , “有时救援回来洗澡 , 一脱装备才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叮着四五只蚂蟥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