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停招!研究生“大变革”来了!( 二 )



学硕停招!研究生“大变革”来了!

文章图片

即使是学术型人才,进入高校从事研究性工作比例也有所降低 。高校事业编取消、“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等导致高校入职难度层层升级,学术型硕士不读博、博士考公或者涌入中学教师岗的现象层出不穷 。能在高校研究型工作领域一路“绿灯”的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在非名校毕业的研究生面前写着大大的“此路不通” 。
越来越多的学术型人才可直接跳过或缩短硕士研究生节点上所花费的时间,通过直博、本博贯通、硕博连读等方式成长,而专硕、专博学位点以及其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则逐渐增加,用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
应用型人才,真的“有用”!
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 。
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介绍,有数据显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有150万 。到205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 。其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尤其旺盛 。
参考美国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并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建立有效链接,既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就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毕业生在高校向产业的过渡中无缝衔接,也能降低产业后期人才培养成本、使人才成长速度更快 。
可以说,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是高校理论基础与产业实务运用的双向奔赴,产出的人才既具备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到岗即用” 。也正是由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实践密切相关,“职业性”也就成为了贯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线索,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破题”的关键 。
学术与职业,天平的两端
不过,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我国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建设并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 。在不断探索培养方式的过程中,仍有很多困境亟待破解 。
困局:同质化+职业教育不足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曾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 。同一批师资人马、同一种培养考核方式,有些专硕被学生视作“降格以求的学硕”,有些则被学校当成“扩招的手段”,招来后仍按照学术型硕士方式培养 。
这种做法,导致专业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业务实训不到位,在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仍然无法与职业需求顺利接轨 。毕业生苦于在自身领域内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则吐槽“招到的人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
实际上,由于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性”,如何与职业轨道衔接成为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课题 。
破局:双导师+联合培养
为了接轨职业发展,“双导师制”渐渐在高校间漾起水花 。以高校导师为主展开学术理论知识指导,以企业导师为辅负责博士生的课题研究指导,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厚度与实操能力,紧密对接职业需求,不论是在专硕培养还是在专博培养中都愈加流行 。
另一种破解专业型研究生偏学术化的重要形式,是大学与企业间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如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2022年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开展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东北大学—华晨宝马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东大-东软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等,都是深化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形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