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始 , 我们进入到了精细化服务的阶段 。
第一 , 要提升可用性 。 整个平台比较复杂 , 我们要提高平台的可用性 , 向用户提供服务保障 。
第二 , 我们要通过平台 , 建立一整套数据管理成熟度的评估模型 。
第三 , 这个平台的用户基数很大 , 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数据 , 我们在今年专门成立了平台运营团队 , 专门支持分行同事或一线同事的日常用数 。
现在数据云平台累计月活3万多 , 渗透率已达到42% , 平台每月访问人次更是超过200万 。
平台里包含了2万多个仪表盘 , 11万多个图表 , 包括将近8万8千张的工作表 。 这个数据并不是最重要的 , 最重要是其中有70%是业务部门自己建设的 , 没有IT部门参与 。 也就是说 , 我们已经彻底调动了分行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 真正做到人人用数 。
文章图片
在以往的用数模式下 , 整个流程非常繁琐 。 首先是提出申请 , 再经过各个部门的审批 , 最后技术人员介入 , 帮助业务人员提数 , 拿到数以后分析数据 。
现在的业务人员可以自主在平台上进行数据分析 , 我们做了数据的统计 , 平均一个数据分析的任务或项目 , 大概从原来五个工作日缩减到一个小时 , 这是两种模式下的变化 。
【招商银行陈翔:BI工具推动招行金融科技创新】总结而言 , 其实数据分析 , 只有不断降低用户使用数据、分析数据的门槛 , 调动用户自主用数的积极性 , 才可以真正做到数据应用的高效、敏捷和产能提升 , 才可以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业务 , 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