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韬 用镜头追飞机,记录神十三澎湃瞬间( 三 )


在罗韬看来 , 要说“天花板”级别的航展 , 非莫斯科航展莫属 。 “如果看过莫斯科航展 , 就会知道什么叫暴力艺术 。 他们的机型可能不是最先进的 , 但可能是飞得最猛、最激烈的 , 在空中飞行展示时 , 动作很大 , 那种落差起伏的激烈度真是过瘾” 。
2010年罗韬第一次拍摄珠海航展 , 兴奋不已 。
航空摄影最早在欧洲普及发展 , 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 于是 , 2012年到2019年 , 罗韬每年都会有大几个月去国外拍飞机 。 几年间他走遍了国内国外的几乎所有航展 , 新加坡航展、莫斯科航展、英国航展、澳大利亚航展……都留下他追飞机的身影 。
罗韬觉得最不能错过的是每年7月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的“纹身会” 。 在现场不仅能看到英国皇家飞行表演 , 而且让他惊讶的是 , 很多家庭拖儿带女早上7点就进去占一块地 , 圈一个绳子 , 铺上地垫 , 一家人躺在里面有吃有喝地看飞机起降 。 “我在那儿见过小婴儿在妈妈怀里含着奶嘴 , 头上戴一个遮音罩;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坐着电动车过去 。 还有人喜欢把自己在场地拍的照片打出来一张一张放在车尾箱里面 , 关系比较好了 , 就会把尾箱打开给你看” 。
罗韬有个明显的体会 , 中国人无论是在器材使用或者艺术造诣上 , 一点不比国外摄影师拍得差 , “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拍飞机 , 当地人对我们是很敬重的” 。 他印象特别深 , 2019年初他在墨尔本航展的媒体区拍摄 , “我看到一架美国的c17运输机起飞 , 因为我想好了要拍它从滑行到抬起那一瞬间的姿势 , 所以当时用的是连拍 , 结果就在起飞的时候 , 发动机故障瞬间喷火 , 身边的外国摄影师见状忙按快门 , 也没来得及拍下这个动态过程 。 他跑过来看我的片子 , 发自真心地赞叹 。 怎么说呢 ,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好时候 , 老百姓口袋里面有钱 , 才能走出来 , 让世界看见” 。
航空迷打配合 , 记录武汉解禁后的“第一个起飞”
2017年罗韬的航空摄影作品《空中:相机与战斗机的博弈》荣获第26届国展最高奖“评委推荐奖” 。 2018年他又凭借过硬的作品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 连续摘取两个大奖之后 , 罗韬一直思考“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拍飞机” 。 有一次 , 他在国外看到很多小朋友手牵手到机场去看飞机起降 , 受到很大触动 , “日本任何一个飞机场的顶楼都设有观光平台 , 可以随意参观 。 我当时就想 , 何不把国内的飞友组织一下 , 放在一个平台上 , 大家都可以资源共享?”
2019年 , 罗韬在海南主导成立了海南省航空摄影协会 , 作为一个民间非盈利组织 , 协会面对全国飞友 , 采取会员制管理 。 但入会有个条件:得在中国航空图库里面发表过十张作品 。 “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去真正了解航空 , 知晓航空 , 热爱航空” 。 让他欣慰的是 , 目前协会已经成为国内相当权威、具备很大影响力的一个航空摄影平台 , “我们海南省航空摄影协会的标识 , 只有会员可以用在片子上 。 有这个标识 , 照片拿出去认可度更高” 。
罗韬主张不必过分追求器材的贵与新 , “我们圈里常说的一句话是 , 手头的器材就是最好的器材” 。 他认为拍飞机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基础上 , 加入个人艺术感受的充分表现 , 比如说 , 可以用慢门把背景追虚 , 凸显飞机的动感十足;也可以拍夜晚的天空 , 把灯光等各种元素叠加 , 拍出外星的科幻感……“飞机和艺术的结合没有固定模式 , 可以无限放大、扩展 , 横有横的好看 , 竖有竖的好看 。 有人拿600的长头拍出好片 , 有人拿普通的27也可以拍出好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